“清明上坟三不烧,烧了子孙福气消”,3不烧指的是什么?清明将至,有些老规矩得懂!
清明,宛如大自然的一场盛大典礼,宣告着春日已步入清新明朗之境。此时,万物从沉睡中苏醒,天地间满是蓬勃朝气。正如《淮南子》所言:“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在这个时节,既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的哀伤,也不乏 “清明怅望双双燕,社近新茶云水遥” 的悠然。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投身于这大好春光,既享受踏青游玩的惬意,又在祭扫先人中寄托思念,传承孝道与家庭伦理。
民间流传着 “清明上坟三不烧,烧了子孙福气消” 的说法,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作为晚辈,知晓这些老规矩,既能避免冒犯祖先,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敬重。
一、不烧衣物在古人心中,衣物可不只是蔽体之物,它承载着逝者生前的气息,饱含着家人的关怀与期许。古人觉得,烧掉衣物,就好似要把逝者在世间的痕迹彻底抹去,是对先辈的不孝,不利于家族情感的凝聚,甚至会影响子孙后代的福运。
从现代角度看,我们清明祭祖也不烧衣物。逝者下葬时,其贴身衣物大多已随葬焚烧。清明再来烧衣物,实在没有必要。而且,留存下来的衣物,对亲人而言意义非凡,是情感的寄托。若再烧掉,家中便少了那份念想。再者,古代生产力低,衣物珍贵,不能随意焚烧;现代衣物多含化工材质,焚烧会污染环境。所以,衣物还是别烧为好。
二、一坟不烧二纸清明去给祖先上坟,供品肯定少不了,水果、吃食、挂纸、鲜花、香烛等,都是用来向先人表敬意的。祭祀完,给逝者送纸钱是常见的老习俗。像在我老家的墓园,就有个专门烧纸钱的大砖窑。
照片是现代人缅怀祖先的重要方式,承载着后人对先辈的深深思念。把逝者的照片烧掉,既是对祖先的不尊重,也会深深伤害后人的情感。清明上坟时,我们应轻轻擦拭照片上的浮灰,凝视照片,追忆亲人的音容笑貌。祭祀结束后,用红包将照片妥善包好、保存。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无论多么思念亲人,都千万别把自己的照片与祭祀品一同烧掉,这种做法犯了大忌,古人认为会给生者招来灾祸,影响子孙前程,务必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