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养儿也不养老,这对父子互不相欠?法院判决让人深思…

推荐 05-06 阅读:1 评论:0

俗话说"血浓于水",但现实中有些亲情却薄得像张纸。

1983年,郭某和何某结婚后生下儿子小郭,本该是幸福的三口之家,却在6年后分道扬镳。离婚时法院判郭某要付抚养费,可这个男人一走了之,30年间对亲生儿子不闻不问,连最基本的抚养费都没给过。

小郭全靠母亲含辛茹苦拉扯大,而郭某却在2005年开启新生活,与谭某再婚买了上海的房子。直到2019年郭某病逝,这对父子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更戏剧的是,多年不见的儿子突然现身要分遗产,而照顾丈夫多年的后妻自然不答应。这场跨越三十年的亲情债,到底该怎么算?法律和人情的天平,究竟会倾向哪一边?

这场家庭纠纷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人性最真实的样子。

郭某离婚后彻底消失在儿子的生活里,小郭读书生病全靠母亲四处借钱,最需要父亲的时候连影子都见不着。而郭某再婚后倒是过得滋润,和谭某在上海安家置业。

讽刺的是,当郭某重病卧床时,守在床边端茶送药的是再婚妻子,亲儿子连个问候电话都没有。直到法院一纸通知,小郭才知道那个缺席自己大半生的父亲已经离世。

法庭上双方争得面红耳赤。小郭憋了三十年的委屈一股脑倒出来:"他连我发烧住院都不来看一眼,现在凭什么要我孝顺?"谭某也满腹怨气:"这五年我天天伺候病人,他儿子连颗药都没买过,现在倒想起要遗产了?"这场面活脱脱是现实版的"父不父子不子"。

法官的判决可谓四两拨千斤。既没完全否定小郭的继承权,又充分考虑了谭某的付出。

上海那套房子,照顾丈夫晚年的谭某拿八成,心怀芥蒂的小郭分两成。这个比例暗藏玄机——法律不鼓励"以牙还牙",即便父亲当年做得再绝,儿子也不能完全甩掉赡养义务;但法官也理解小郭的委屈,所以只让他"少分"而非"不分"。

最耐人寻味的是判决书里那句"亲情不是数学题"。

确实,这场纠纷里没有简单的对错。郭某当年要是能每月按时给抚养费,偶尔去看看儿子,或许就不会有今天的对簿公堂;小郭成年后要是能试着放下怨恨,主动修复关系,现在也不至于只分到两成房产。

可惜生活没有如果,这对父子用三十年的时间,给"形同陌路"这个词做了最心酸的注解。

这场遗产争夺战就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式亲情的复杂光谱。

它告诉我们:法律能分割财产,但修补不了亲情;法官可以判定比例,但计算不出感情。那些缺席的抚养费,那些错过的团圆饭,最终都变成了遗产分割时的百分比。但金钱永远抵销不了时光,就像小郭那20%的房产,永远换不回30年的父子温情。

老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亲情这棵苗更需要日日浇灌。

郭某在儿子成长时种下冷漠,最终收获疏远;而谭某在丈夫病榻前播撒照料,自然得到法律倾斜。

这个案子给所有人敲响警钟:亲人不是ATM,不能平时不联系,等到分遗产时才想起密码。家庭这本账,既要算清法律义务,更要算好感情投资——因为到最后你会发现,能继承房子固然重要,但那些错失的拥抱与对话,才是人生最昂贵的遗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