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营企业在云南扎下根来茁壮成长——访云南省委书记王宁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如何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如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在云南更好发展?经济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云南省委书记王宁。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记者:2月17日,党中央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2月24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召开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请问云南是如何贯彻落实的?
王宁: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和关心民营经济发展,多次召开座谈会,为民营企业发展指引航向。今年春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发表了重要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进一步让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吃下了“定心丸”。
云南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2月24日召开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开放招商大会,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及时传达给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我们贯彻落实的举措概括起来是4句话。
坚定不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我们坚持国企民企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制定出台了加快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参与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让民营企业在云南扎下根来、茁壮成长。
真心实意把广大民营企业当作云南发展的“最好合伙人”。我们积极邀请广大民营企业参与南博会、滇商大会等重大活动,吸引广大民营企业来云南投资创业,把云南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绿色优势,与民营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市场渠道有效“嫁接”,共创“有一种叫云南的机遇”,共享“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一如既往当好民营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我们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服务民营经济,就是服务全省发展大局”的情怀,坚持“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召开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做优政务服务、做好法治保障、做强要素支撑等10个方面举措,面对困难与企业同题共答,发自内心为企业做好服务。
携手共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今年2月,我们发布了政商交往的3张清单,一张是正面清单,一张是负面清单,还有一张是倡导清单。通过3张清单,把政商交往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哪些要主动做,一条一条列出来,一看就明白,让干部放开手脚、大胆干事,让民营企业放心投资、安心发展。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好云南、投资云南,对云南发展投下“信任票”。近3年,全省民营经营主体净增266万户,增长了67%,其中,民营企业净增67万户,增长了85%。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3.3%。
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记者:3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要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文旅产业,促进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云南有哪些举措和打算?
王宁: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我们做强做优做大资源型产业。对云南来说,有色和稀贵金属、清洁能源、高原特色农业、文旅等都是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最近,我先后到工信、农业、文旅、商务等部门宣讲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贯彻落实的举措。
这些年,我们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抓项目、育产业、帮企业,连续13个季度调度推进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开工8100多个项目,竣工投产5300多个,年产值4500亿元;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快速成长,总产值达2500亿元;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从2019年的26.7%提升至52.1%,促进了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我举农业和文旅产业的3个例子:
第一个是咖啡产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称赞“云南咖啡还是代表着中国的”,我们感到很振奋。云南不同的光照、温度,不同的海拔、高差,能够种出品质非常好的小粒咖啡。我们在普洱、保山、西双版纳等地打造了一些小而美的精品咖啡庄园,咖啡旅游成为云南旅游的又一张新名片。
目前,云南有800多家咖啡企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有的搞种苗培育,有的搞种植提升,有的做咖啡精深加工,还有的参与咖啡经营销售。正是这一家家民营企业,让云南咖啡迅猛发展,产值从3年前不足百亿元,增加到现在的800亿元,带动100多万咖农户均增收3万元左右。
第二个是花卉产业。云南是全世界唯一可以种植全品类花卉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花园。在云南,一年四季都能与花相伴、与浪漫相随,而且这种浪漫已经传递到全世界。斗南花卉市场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花卉交易市场,链接上下游3300多家民营企业,去年一年的交易量超过140亿枝鲜花,交易额达116亿元。现在,云南每年生产206亿枝鲜切花、世界第一,相当于给全国每人提供14枝、给全球每人提供超过2枝,这一“美丽产业”成为造福群众的“幸福产业”。
第三个是文旅产业。这两年,“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令人向往,去年近400万人次到云南旅居,“旅居云南”成了新生活、新风尚。可以说,这种新风尚就是民营经济创造的。云南旅居产业最开始火的地方,是曲靖一个叫土瓜冲的村子,通过引进一家民营企业,十几个年轻人的团队与当地政府和村民合作,把闲置的房屋利用起来,把村里的基础设施提升起来,把村容村貌美化起来,发展乡村旅居,带火了村子,带动了农民增收,也实现了企业自身发展。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楚雄的彝绣产业,产值突破13亿元,带动5万多名绣娘在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这些都是民营企业在“唱主角”。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营造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良好产业生态,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担当生力军。
探索创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记者:近几年,云南实施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营商环境持续向好。在这方面,云南有哪些创新思路和举措?
王宁:哪里营商环境好,资金就往哪里投,企业就往哪里走。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让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经济赛场上的优秀“运动员”。为此,我们想了一些办法、作了一些探索和创新。
第一个是开展服务企业“厅局长坐诊接诉”活动。这是我们的创新做法,就像医生一样“接诊”,由厅局长面对面接待企业,听取和回应企业诉求。每个月我们都会提前公布“接诊”时间,让企业预约“挂号”,发改、工信、商务等部门的厅局长“坐诊”“开方”。目前已开展8期,帮助160多家企业解决200多个问题。比如,去年江苏一名企业家到瑞丽投资时,找不到合适的标准化厂房,他尝试着“挂号”,参加了首期“厅局长坐诊接诉”活动,当场就拿到了解决方案,不到两个月服装厂就建成投产。我们的服务没有止步于“坐诊”,更有主动“巡诊”“上门问诊”,企业需求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跟进到哪里。每半年我们还总结推出10个解决问题的典型案例,实现“同类事、同样办”。更重要的是,通过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来推动解决一类问题,举一反三,形成制度机制。
第二个是建设“融信服”平台,专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没有渠道的问题。我们将税务、市场监管、公安、司法等40个部门近5年的350多类涉企数据,都归集到这个平台上,通过对数据评价,形成企业信用,发放贷款。我们针对不同企业需求,推出“云花贷”“咖啡贷”“民宿贷”等特色产品。平台运行两年时间,已授信3600多亿元,企业平均可贷到100多万元。这些企业中,有种花的,有养牛的,有搞旅居的,还有卖土特产的,受益面很广。
第三个是每年办好“10件惠企实事”。从去年开始,我们每年抓“10件惠企实事”,重点解决项目的要素保障问题。比如去年的10件惠企实事中,我们增加“标准地”供应,促进企业“拿地即开工”,最大限度降低拿地时间和资金成本。2024年,省级以上开发区共出让“标准地”1.35万亩,比上一年增加了1770亩。今年,我们将围绕稳定电力供应、降低融资成本等再抓10件事,把服务企业的事一件一件办成办好。
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深刻领会把握,一体贯彻落实,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投资创业,在云南成就一番事业。(经济日报记者 管培利 曹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