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2岁的翻译家冯亦代弥留之际,紧握着妻子黄宗英的手,颤声说出一个请求:“我能和原配郑安娜葬在一起吗?”80岁的黄宗英听完泪如雨下:“我陪了你12年,难道还比不上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3年秋天,北京的一场文学活动上,两位年过半百的文化人在人群中再次相遇,冯亦代,那年已近八旬,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他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翻译家之一,将海明威、斯坦贝克等西方文学巨匠引入中文世界,黄宗英,年纪比他轻十岁,过去是风靡一时的电影明星,后转向文学创作,曾是赵丹的妻子,赵丹去世后,她一个人独居多年。 那次活动结束时,冯亦代坚持要把黄宗英送回家,那一天起,两人的联系变得频繁起来,冯亦代找各种理由让她来家里,比如一起看看翻译的稿件,或者参加文学讨论,黄宗英也渐渐习惯了这些邀请,两人坐在书房里,一边喝茶,一边翻译,一边讨论文学与人生,冯亦代的书桌上常常堆满了厚厚的英美小说稿纸,黄宗英则喜欢在边上写写散文或者剧本草稿,屋里没有太多言语,但空气中充满了熟悉与安心。 熟悉在慢慢积累,安心也在慢慢生根,这一年里,两人几乎每天都见面或通话,黄宗英曾说,那时候的生活虽然平淡,却让她重新找回了温暖的感觉,冯亦代也坦言,晚年能够遇到一个真正懂他的女人,是命运给他最好的馈赠。 然而这段感情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冯亦代的子女最初极力反对,担心黄宗英是另有所图,也不能接受父亲在高龄时再婚,但冯亦代的态度非常坚定,他说自己一辈子都在为别人活,这一次,只想听从自己的心,黄宗英面对非议时也并不退缩,她认为,老年人之间的感情不该被嘲笑,更不该被剥夺。 终于在1994年初春,两人简简单单地登记结婚,没有仪式,也没有亲友围观,冯亦代在家中书案上放着两本红色的结婚证,旁边压着他刚完成的新译稿《乞力马扎罗的雪》,那是属于他们的纪念。 婚后的生活安静而有规律,每天清晨,两人一起在院子里活动筋骨,冯亦代打太极,黄宗英则喜欢在花盆间修剪枝叶,上午各自回书房写作,午饭后泡一壶茶,午后小憩或聊聊天,晚饭后,有时会一起出门散步,顺便买点菜,黄宗英做饭不多,但她擅长煲汤,每次冯亦代身体不适,她总能熬出一碗暖胃又安心的药膳。 冯亦代虽然年事已高,但写作和翻译从未停歇,他还时常为黄宗英的散文出谋划策,两人偶有争执,大多是因为意见不合,尤其在翻译细节上各执己见,但争吵过后,总有人先笑出声,气氛也就慢慢缓和了,黄宗英后来说,他们像两个老小孩,吵完又会心疼对方。 2000年以后,冯亦代的身体状况开始每况愈下,年轻时为了工作透支了健康,晚年各种旧疾一一显现,黄宗英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照顾丈夫上,她每天为他准备合适的饮食,监督吃药,陪着他看病、查体,冯亦代几次病重住院,她几乎不曾离开过病床边,最严重的一次,冯亦代突然高烧不退,黄宗英深夜独自将他送往医院,医生看她瘦小的身子,连声劝她注意身体,她只是淡淡应了一句,第二天依旧守在病房里。 2005年初,冯亦代病情急转直下,那段时间,黄宗英几乎昼夜不眠地守着他,直到某一天,他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死后能与原配郑安娜合葬,这个请求击中了黄宗英最脆弱的地方,她没有说什么,只是静静地坐了一会儿,然后点了点头。 冯亦代的第一任妻子郑安娜是他青年时代的伴侣,两人曾在抗战时期携手逃亡,也曾一起校对译稿、共度艰难岁月,郑安娜去世于1991年,当时冯亦代在挽联上写下“生同衾死同穴”,那是他对旧日感情的承诺,黄宗英明白,这段感情在冯亦代心里占着一个特殊的位置,她最终选择成全。 冯亦代去世后,按照遗愿,与原配郑安娜合葬在北京万安公墓,黄宗英亲自送他最后一程,在墓前站了很久,没有流泪,也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注视着那块新立的碑。 接下来的几年,黄宗英把全部心力投入到整理冯亦代的遗稿中,她将他未曾发表的散文、翻译笔记、旧信件一一分类、誊写、编辑,有些手稿字迹潦草模糊,她便反复校对,查阅文献,只为还原最真实的表达,她说,冯亦代留下的这些作品,是他一生精神的延续,她要替他完成。 2018年,中国现代文学馆整理的“文学伴侣”口述史中,黄宗英的录音被完整保留,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她说,“爱一个人,不是拥有他的一生,而是理解他的一切,”这句话被许多听众记住,也被媒体广为引用。 2020年,黄宗英在家中安然辞世,享年95岁,她临终前嘱托家人,把她和冯亦代在1995年春节拍的一张合影放在床头,照片里,冯亦代穿着红毛衣,笑容可掬,黄宗英站在他身边,微微靠着,神情温柔,她的遗愿非常简单,不要隆重葬礼,不要哀乐,只要那张照片陪着她走完最后一程。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北岛 | 如果生死可以跨越
2005年,92岁的翻译家冯亦代弥留之际,紧握着妻子黄宗英的手,颤声说出一个请求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7-30 00:15:24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