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宰客这条道路走不通了,比亚迪治阿三这招太狠了!年前阿三买1000辆电动大巴,付了50%订金收到车壳子,咬牙又付20%才发电池。可电池到了组装完车还是趴窝,一问才知道被远程锁死了! 这种情况让印度叫苦不迭,却也无话可说,因为这一切都是他们自己种下的苦果。 其一,印度在国际贸易中的信誉早已堪忧。此前,小米被印度冻结 48 亿资产、富士康退出印度芯片项目等事件,都暴露了印度在商业合作中的不诚信行为。 比亚迪作为一家在国际市场上摸爬滚打的企业,自然对印度的套路有所防备。 因此,比亚迪在合同中设置了严格的付款和技术条款,以确保自身权益不受侵害。印度以为可以像以往一样拖欠款项、钻空子,却没想到这次遇到了硬茬。 其二,比亚迪的远程锁死技术并非针对印度,而是行业内常见的一种技术手段。在电动大巴行业,为了确保客户按时付款和产品合规,制造商通常会在合同中约定分阶段交付和远程监控功能。 例如,中国亚星客车曾因客户拖欠款项远程锁死车辆,最终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纠纷。比亚迪此举也是为了保护自身利益,防止印度拖欠剩余 30% 的款项。 其三,印度的 “自力更生” 计划与实际行动存在严重脱节。印度一方面推动本土制造业,限制中国投资;另一方面又依赖中国技术,试图通过低价采购获取先进产品。 比亚迪的电动大巴技术领先,印度却想以低价和分期付款的方式获取,这显然不符合市场规则。比亚迪坚持全款支付和技术控制,正是对印度不合理要求的有力回应。 从官方数据来看,印度电动大巴市场增长潜力巨大,但目前仅 1.25% 的公交车为电动车辆。 印度政府计划到 2027 年实现 5 万辆电动巴士上路,却因基础设施不足、资金短缺等问题进展缓慢。 比亚迪的订单本可以帮助印度加速这一进程,却因印度的不诚信而搁浅,这无疑是印度自身的损失。 反观比亚迪,作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其在印度市场的谨慎态度并非偶然。此前,比亚迪曾计划在印度投资 10 亿美元建厂,但因印度政府的 “安全审查” 而受阻。 此次订单事件再次表明,印度在吸引外资时存在双重标准,既想获取技术,又不愿承担相应责任。 说到底,印度的 “宰客” 行为已经行不通了。在国际贸易中,诚信是合作的基石,任何试图通过欺诈或施压获取利益的行为,最终都将付出代价。 比亚迪的做法不仅维护了自身权益,也为其他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合作提供了借鉴。 所以说,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平衡合作与竞争?企业在海外市场应如何保护自身利益?印度在追求 “自力更生” 的同时,是否应该反思自身的商业环境和国际信誉?
印度宰客这条道路走不通了,比亚迪治阿三这招太狠了!年前阿三买1000辆电动大巴,
环球事件话角
2025-07-30 00:01: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