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娶良娣自然要定亲,纳个妾便不用了吧!”就因为这句话,不仅汉景帝的庶长子刘荣

历史透视眼 2025-07-30 00:00:14

“太子娶良娣自然要定亲,纳个妾便不用了吧!”就因为这句话,不仅汉景帝的庶长子刘荣丢了太子之位,还同生母栗姬一起被赶出了京城。 汉景帝登基那年,宫里已经不是那个薄太后掌权的天下了。 薄氏一族被削,皇后的位置空了下来,后宫各房蠢蠢欲动。谁能母凭子贵,谁就能主宰长安紫禁。 这个时候,栗姬上位。她出身寒微,却姿色出众,深得景帝宠爱。 没几年,给景帝生了刘荣、刘德、刘阏于三个儿子,尤其刘荣,是景帝长子,自小被视作储君培养。 年纪一到,就被册立为太子,风头一时无两。 这风头,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看。宫中最不甘寂寞的,是馆陶长公主刘嫖。 她是景帝的亲姐姐,虽不居中宫,却在朝堂后宫都有势力,尤其擅长联姻、安排、穿针引线。 刘嫖的女儿叫陈氏,聪明貌美,想攀上太子这棵大树,早已不是一天两天。 她几次借赏花、宴饮之名,把女儿送进宫中,让栗姬“无意中”见上一面,可栗姬脸上笑着,心里冷着。 她压根看不上这种推人上位的把戏,她觉得太子娶妻该定亲,纳妾倒不必这般隆重。 最致命的一次,是栗姬在宫中议亲时脱口而出:“太子娶良娣自然要定亲,纳个妾便不用了吧!”说得轻巧,却把长公主气得拍桌。 这话传出宫外,长安城都震了,谁都知道,这句看似平常的口吻,其实是栗姬明着打脸长公主。 馆陶长公主脸上无光,心里不服,立刻换了个策略,转头联络王美人。 王美人生了景帝另一个儿子,刘彻,年纪虽小,仪态端正,聪明伶俐,且不在栗姬系的势力圈内。 这一来一往之间,朝中风向就变了。 王美人顺势上书,请求让长公主的女儿嫁给刘彻为妾。 景帝当时没答应,记住了这件事。宫里的老嬷嬷们都说,这下栗姬要小心了。 她却照旧管教太子,闭门不出,一副“我自坐稳江山”的样子。 其实宫中还有一件更让人膈应的事。 景帝有一次暗示栗姬,说:“将来百年之后,太子登基,若其他嫔妃之子还活着,望你能好生看待。”话音刚落,栗姬就变了脸,一句话不说。景帝当场沉下脸。 宫中最忌讳的,是狭隘。一个准皇后,连个场面话都不肯给,景帝心里打了个大问号。 几天后,有人向景帝密奏,说栗姬迷信巫术、嫉妒成性,甚至暗中咒诅其他嫔妃和王子。景帝听完,直接冷了心。 再过不久,宫里起草一道诏书:废太子刘荣,贬为临江王。理由不多讲,也不公开,太子的教官、门客、亲信都遭清洗。 连带当初支持栗姬册立的官员也被处死。 最震惊的,还不是刘荣被废。而是母子俩连夜被赶出长安,连个正式仪仗都没有。栗姬手抱遗物、步行出城,泪流满面,却无人敢送。 她不再是太子之母,而是冷宫出身、失宠被弃的女人。刘荣一路沉默,不哭不闹。 走到渭水边,他看了眼城墙,对母亲说:“从今往后,咱们就是寻常人。” 谁也想不到,临江王这一封,封的是名号,也是牢笼。 刘荣去了临江后,没几年因修宫侵占社庙土地,被中尉调查。 他受审那天穿的是旧衣,胡须没剃,言语简短,没有一点太子气象。审讯未结束,他自缢于狱中,年仅二十多岁。 景帝得讯,没下诏赐葬,只送了个“临江闵王”谥号,草草收场。 整个太子一系,彻底从帝国权力中心消失。 栗姬更惨,刘荣死后,她被送回阳陵,长年不得召见。 有人说她病死,有人说她绝食身亡,朝廷再没她的半点消息。当年那句“纳个妾便不用定亲”的话,像咒一样,把母子俩送上绝路。 反倒是那位陈氏,嫁给了刘彻,后来成了皇后。而王美人,也扶摇直上,母凭子贵,成了太后。 馆陶长公主终于笑到最后,她亲手把女儿推上皇后宝座,也亲眼看着栗姬一败涂地。 宫廷无情,不靠血脉,只看手腕。一句话能定生死,一顿饭能判荣辱。 谁会想到,起点最高的刘荣,会死在最卑微的角落;最得宠的栗姬,会老死在最冷清的宫院? 这不是天意,是人心。有人布棋,有人落子,有人被弃。景帝没有杀他们,却剥掉了所有荣耀。当年太子封册诏书上的“奉天承运”,如今已被烧得一干二净。 刘彻登基后,不曾追封这位哥哥半分。 宫中史官想替栗姬立传,被打回原稿。史书里只剩寥寥几笔:“太子荣,母栗姬,废为临江王,自缢。” 而那句风暴源头的话,早已无人敢提,宫中有记事太监低声道:“后宫最忌口快。”这话说得直白,在权谋里,它分明就是一条生死律法。

0 阅读:49

猜你喜欢

历史透视眼

历史透视眼

洞察古今,剖析历史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