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用好,概念必须先弄清楚,一个是“蓄艾”,一个是“下火”学艾灸,不是拿起艾条点

飞翔说健康 2025-07-29 18:30:42

艾灸用好,概念必须先弄清楚,一个是“蓄艾”,一个是“下火”

学艾灸,不是拿起艾条点着火就能做的事。真正想把艾灸用好,最基础的两个概念必须先弄清楚:一个是“蓄艾”,一个是“下火”。这两个听起来简单,实际上关系到艾灸疗效的高低、病人身体的反应,甚至关乎安不安全的问题。

先说“蓄艾”。中医讲,艾草是纯阳之物,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但这艾草,并不是越新鲜越好,反而是时间越久越有用。常见的说法是“凡物多用新鲜,惟艾取陈久者良”,意思就是说,很多药材都是用新的好,但艾草恰恰相反,要用陈年的才行。新鲜艾草,气味太辛烈,直接拿来灸病容易刺激太重,反而伤到血脉。好的做法,是每年春夏之交收割艾草,洗净风干,去掉杂质,再捣成艾绒,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保存,等上三年左右,等它的燥气慢慢散掉,性情变得温和,再拿来使用。那时的艾绒,香气沉稳,药性平和,用来灸病最为合适。

做成艾炷的时候,也有讲究。要把艾绒搓揉成团,大小要根据实际症状来决定,比如灸腹部可以大一些,灸手脚关节就用小的。这个过程中,艾绒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要让它烧得慢,热力渗透得深,又不至于灼伤皮肤。经验老道的灸师,光是从艾炷的形状、紧实程度,就能判断这个人是不是认真准备了。

再说“下火”。艾灸用的火,不是什么火都行。有经验的灸师都会特别注意火源的选择。古人认为,最理想的,是用阳燧火珠,也就是通过一种凹面镜集中太阳光来点火,这种火取的是纯阳之气,最温和而疗效佳。但这种方法操作复杂,现代也不太方便。所以退而求其次,可以用线香的火,或麻油灯、蜡烛点燃。关键是,这些火要柔和、稳定,不能过猛过燥。

而有些火种,古人明确指出不能用,比如打火石冒出的火、钻木取火这些,都属于“金石火”或“木火”。这些火性质偏激,烧起来猛,容易伤神、耗气。甚至还细分了不同木材的火对身体不同的伤害:像桑木的火伤肌肉,柘木的火损气脉,橘木的火会伤营卫经络,竹火会伤筋,伤眼……这些都不是危言耸听。比如《南齐书》里记载,北齐曾有人带来一种“赤火”,火色偏红,灸起病来效果奇好,一时间被称为“圣火”,大家争相效仿。可惜没人知道那到底是什么火,后来禁也禁不住。这就提醒一个问题——火看似无形,但确实有体,选对了是大补,选错了却能成大害。

很多人做艾灸,灸完没效果,反而皮肤红肿、乏力,还以为是艾不行,或者病太重。其实根源在于“下火”选错了,火力太猛或火性不当,耗了正气不说,还可能引发新的问题。所以说,火是灸法的灵魂,不可不慎。

艾灸虽然古老,却绝不是简单粗暴。讲究的地方太多,从艾的采集、存放,到艾炷的制作、火源的选择,每一步都藏着中医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想要把艾灸学好,先学会“蓄艾”和“下火”这两个最基本的原则,才算迈出了稳妥的一步。只要基础打得牢,将来无论是调理虚寒,还是慢病调养,才能真正体会到艾灸的妙处所在。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