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造船业为啥不行了? 众所周知,美国有十一艘航空母舰,但是美国的造船业已经凋敝,背后的原因很复杂,首先原材料成本的失控给美国造船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钢铁是船舶建造的核心,成本占比高达三分之一。而美国本土的钢铁业,受到政策和产业转移的双重影响,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1975年,美国建造一艘10万吨油轮的成本比日本高出了75%。随着美国产业的空心化,船厂不得不高价进口钢材,成本优势一去不复返。 不仅如此,供应链的断裂进一步加重了这种负担。美国船厂的本土配套率仅为41%,许多关键部件完全依赖进口。这种依赖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甚至因为部件缺货,项目进度频频延误。福特级航母就是一个例子,必须拆卸其他舰艇的零件来应急。 接着,资本的逐利与政策的短视也加速了这一行业的衰退。美国的资本一心追逐虚拟产业,金融和科技吸引了大量投资,而造船业却被视为“弃子”。与日韩相比,美国船厂难以获得持续的低息贷款支持。这让美国船厂缺乏技术更新和产能扩张的资金保障,陷入死循环。 更糟糕的是,保护主义政策适得其反。琼斯法案要求美国沿海航运使用本土船舶,这无形中抬高了船舶运营成本,使美国船舶的运营费用是外国船舶的两倍。这导致很多航运公司放弃购买本土船舶,进而减少了订单量。结果,美国船厂失去了竞争力,陷入了依赖补贴、成本过高、市场萎缩的恶性循环。 技术的滞后也成了美国船舶工业崩溃的原因之一。20世纪70年代,日本率先采用分段建造、自动化流水线,而美国船厂仍在使用传统的铆接工艺。生产效率相差三倍,工时成本也是其三分之一。这种技术代差直接导致了美国船厂的生产周期拉长,许多项目无法按时交付。 更严重的是,美国船厂的人力资源问题。工人平均年龄高达52岁,而年轻从业者不到15%。现代制造业的“脏、累、低薪”标签让许多年轻人远离这个行业,涌向硅谷和华尔街。日韩则通过政府引导,实施校企合作,保证了新一代工人的不断补充,确保了产业的持续发展。 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推行一系列政策来重振造船业,但效果微乎其微。15年内要重建30万的工人队伍,然而美国年轻人对制造业的兴趣几乎为零。技术的追赶需要数百亿美元的资金,而资本回报率却远低于互联网行业,无法吸引投资。 甚至连保护主义政策也未能拯救本土船厂。对于中国船舶征收巨额港口费只会推高美国通胀,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美国船舶行业的困境。 美国造船业的崩溃,实际上是一场自掘坟墓的悲剧。从封闭市场的保护主义到产业链的空心化,再到资本短视带来的投资萎缩,每一个环节都在无情地加速这一行业的衰退。最终,当钢铁与资本的洪流变成废墟时,再多的政策调整也无法改变美国制造业的黄昏。 #美国造船业##航空母舰#
美国造船业为啥不行了? 众所周知,美国有十一艘航空母舰,但是美国的造船业已经凋敝
恰谈史料
2025-07-29 09:52:15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