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周总理在广州从化温泉陪邓颖超散步时,看到一名女工吃力地蹬着载满毛毯的三轮车,他立即走上前接过车把,亲自驾驶三轮车穿梭在温泉区的道路上,这张照片成为了领袖与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的见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9年初春,从化的风里还带着冷意,温泉宾馆外,一条斜坡上,一位穿着灰色中山装的中年男子弯着腰,双手紧握车把,缓缓蹬着一辆前方载着几床厚毛毯的三轮车。 坡不陡,但车沉,旁边一位女工在后头推着,一位身穿深色外套的妇人紧跟在侧,用手帮着扶住车身,这不是演练,也不是拍照留影,只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散步途中,一场偶然的帮忙。 骑车的人是周恩来,跟着他的,是夫人邓颖超,这天,他们在温泉边散步,远远见到一位工人蹬着三轮车,满头是汗,蹬得吃力。 他们没喊人帮忙,也没吩咐随行干部,总理大步走上前,接过车把就开始蹬车,车刚动起来,邓颖超便一边小跑,一边用手护着车身,怕他滑倒。 女工原本推得气喘,看着两位素来只在报纸上才能见到的身影出现在眼前,一时间怔住了,随后低头跟着用力推,车一车地运,厚重的毛毯渐渐卸完,几个人身上都出了汗。 总理没说什么客套话,卸完毛毯后拍拍女工的肩,又拍拍车把手,说了句“可以啦”,这句话后没有多余的动作,他便接着陪邓颖超继续往前走了。 在温泉宾馆工作多年的李师傅见过很多来来往往的客人,他说,这一幕他这辈子忘不了,李师傅回忆,那年总理来温泉本是陪邓颖超休养的,但他哪有休息,一来就四处转,村里小学、幼儿园、卫生站都去看了。 每天不是出门,就是在房里与员工聊天,问得仔细,记得认真,有一次,他走进厨房,看厨师洗菜,连厨房的排水通不通畅都问得清清楚楚。 温泉村当时条件不算好,虽然村子紧挨着温泉,但很多村民却常年只能去流溪河里洗澡,尤其冬天更是不方便。 总理在一次走村的时候,听说了这事,眉头一皱,说:“这不行,得想办法解决,”他没有开会定方案,也没等谁批文,而是当场就跟身边工作人员说,回去找省里出面,在村里建个澡堂。 那天他从碧浪桥走进村子,桥面上还有霜,风大得吹得人睁不开眼,他一口气看了小学、幼儿园,还去了村卫生站,看见孩子们脸冻得通红,校舍窗户透风,他跟着的几位干部忙记笔记。 从温泉回来没几天,宾馆里就贴出了倡议书,说总理带头捐资,建议来温泉休养的同志们也出份力,为村里建澡堂,这事很快有了进展,不到两个月,一座面积超过150平方米的公共浴室就在温泉村建起来了。 砖瓦是就近拉来的,施工的是村里的青壮年,水管接的是温泉眼,等浴室建成那天,村民们站在门口,一个个看着冒热气的浴池,谁也没说话,眼圈却红了。 这件事在当地成了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有人说,总理是来看病人的,也有人说他是来休假的,但听得最多的,是他来干活、来听民声的。 1959年不仅仅只有从化这一件事,那年夏天,总理到了河北井陉的煤矿,巷道窄,总理弓着身子,一步步往前走,手里还拿着记录本。 看见一个矿工背着氧气瓶站着休息,他上去问:“今天井下的风还顺畅吗?干粮够不够?”有人跟总理说,这矿工资定得太高,别人意见不少。 总理看了看数据,说:“这工资不高,井下黑灯瞎火,粉尘大,还危险,活儿这么苦,不高,”他当场定下规矩,试用期的采掘工也按三级工算,不能低了标准。 对年纪大的老工人,总理也特别操心,说不能让他们退下来就没饭吃,工资得补差额,5年工龄的补40%,10年的补50%,15年的补60%,出了矽肺病的,得照顾,不能掉保健待遇,工资也不能减。 这些政策,在后来的矿区一直沿用,有人说,总理为啥连这些细节都要抓得那么紧,他不是该忙大事吗?可总理说,他的工作,最重要的是把群众的日子过好。 从化温泉宾馆那辆三轮车还保存在馆内,车身墨绿,前头是货斗,后面是蹬踏位,车把上有一小块地方,漆脱了,铁也磨得发亮。 有人路过会停下来看看,说:“总理当年就扶着这车把,”那车静静地放在展厅一角,不言不语,却像总理蹬车时那低着的背影一样,把一段时光留在了人们心里。 一辆三轮车,满载的不只是毛毯,也承载了一种作风,一份情怀,那不是表演,是习惯;不是命令,是亲历,有些人做一件小事,只为群众松口气,就能被记住一辈子。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新网——周恩来总理在从化温泉:帮工人推三轮车运毛毯
1959年,周总理在广州从化温泉陪邓颖超散步时,看到一名女工吃力地蹬着载满毛毯的
史笔如刀
2025-07-29 00:25: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