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抗美援朝战争中鲜为人知的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他用自己的生命中的最后三分钟时间,让电流穿过身体,向战场传达反共的命令!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有许多让人铭记的名字,他们或冲锋陷阵,或隐蔽作战,为胜利贡献了各自的力量,牛保才的名字,不如黄继光、邱少云那般家喻户晓,但他所做的一件事,被后来的战士代代传讲。 牛保才,1927年出生在山西省壶关县石盆村,从小家境清苦,干惯了地里的活,手脚麻利,干事利索。 1944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两年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中,他多次受伤,仍坚持完成架设线路任务,熟悉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嘴紧手快、不声张却极有担当的兵。 1951年3月,牛保才随所在部队进入朝鲜,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1营营部电话班的副班长。 他的职责是保障部队的通信线路畅通,在步话机使用条件不稳定的情况下,电话线就是部队的“耳朵”和“嘴巴”,是战斗中的生命线,牛保才带着电话班,肩负着连接537.7高地北山与1营指挥所的线路保障任务。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拂晓时分,阵地上突然响起密集的炮声,美军出动了40架飞机,在空中盘旋轰炸,320多门大口径火炮同时开火,27辆坦克从地面推进。 整个山头在震动,山体被削平了一截,烟尘滚滚,志愿军构筑的坑道和野战工事几乎被摧毁,那一天,敌军试图用强大的火力打掉志愿军的前沿阵地。 刚刚架设起来的步话机天线瞬间被炸毁,唯一的有线电话线路也断了,阵地失去了与指挥所的联系,战斗陷入了危险局面。 牛保才没有犹豫,抓起缠着电话线的线拐子就冲出洞口,他知道,不能等命令断了线,炮弹在头顶呼啸,炸开的泥块和石头飞得到处都是。 他低着身子,不顾耳边的巨响,顺着线路奔跑,沿路修复已经炸断的线段,每找到一个断口,他就停下来接线。 他摔倒在地,血迅速浸透了裤腿,他咬着牙,翻过身,拖着伤腿一点点往断线处爬,地上的碎石和草根磨破了他的手掌,鲜血混着泥水流了一地。 他继续往前爬,试图找到另一个线头,他的右手在途中也被弹片击穿,手指动起来异常艰难。 他靠左手摸索出断线的位置,伸手去拿备用线,摸到的却是空的,他身上带的备用线,早就用完了,敌人的进攻已经逼近,通讯如果再中断,整个阵地的命运将难以预料。 牛保才没停,抬起右手,吃力地拉出电话线断头,咬着牙将胶皮咬开,露出里面的铜丝,他把其中一端的铜丝缠绕在打穿的右手食指上,另一端咬进了嘴里。 他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导体,让信号重新接通,那一刻,他的身体剧烈抽搐,电流穿过时带来的痛楚使他面色苍白,但他紧咬着线头,没有松口。 营指挥所的电话里“滋滋”作响,接着传来了前线阵地的呼叫声,指挥员抓起话筒,迅速下达了反击的命令,这三分钟的通讯时间,成为整场战斗的转折点。 命令顺利传达到一线部队,部队迅速调整火力部署,稳定住了阵地,而牛保才,用尽最后的力气,依然没有松手,等战士们找到他时,他已经牺牲了,手里还紧握着那根线头,嘴角还留着血痕。 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追记牛保才一次特等功,追授“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他的事迹在通信兵中广为流传,他用过的那部步话机被送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保存,成了代代传承的见证。 牛保才的壮举没有被太多人知道,但通信兵部队每次新兵入伍,总会讲起这个名字,在战争中,并不是每一位英雄都站在冲锋的最前面,有的人隐没在硝烟中,在岗位上默默守护着胜利的基础。 他用身体完成的那段通话,如今早已超越了战场,成为了信念的象征,牛保才没有留下话语,他的行动本身,就是一句不朽的誓言。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他是抗美援朝战争中鲜为人知的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他用自己的生命中的最后三分钟
史笔如刀
2025-07-29 00:23:37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