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除夕,毛主席一个葱花饼刚吃一半,突然脸色大变,吩咐工作人员立刻把厨师叫

史笔如刀 2025-07-29 00:21:05

1960年除夕,毛主席一个葱花饼刚吃一半,突然脸色大变,吩咐工作人员立刻把厨师叫来,问他在这饼里放了什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0年冬天,北风呼啸,寒意格外刺骨,这一年是最困难的一年,粮食短缺,全国上下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中南海的厨房里也不例外,伙食标准一再压缩,菜谱变得单调,餐桌上荤腥难觅,毛主席早早做了决定,带头节省,不再吃肉,身边工作人员和厨师都要照办。 除夕这天,中南海比往常热闹一些,但厨房里依旧没有油烟四起的景象,程汝明站在案板前,看着一盆和好的面,手里捏着一小块切碎的肥猪肉和刚熬好的猪油,心里发紧。 主席最近瘦了不少,脸色也有些苍白,夜里批文件到很晚,身体实在是吃不消,他已经好几天没吃油水,哪怕是一点点脂肪,程汝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想着不能真让主席饿坏了身体,咬咬牙,把那碗猪油和碎肉丁小心地混进了面团,又把一点点切细的瘦肉塞进葱花里,连刀工都格外仔细,生怕哪块肉露了头。 做的是葱花饼,这原是主席最喜欢的面食之一,平常吃得最多也最放心,程汝明心想,只要味道不太特别,或许能蒙混过去。 他把和好的面饼放进锅里煎,煎得表皮微焦,香味溢出,到了晚饭时间,他小心地把这几张饼端上桌,又准备了一碗小米粥,一道炒青菜,就像往常一样素净。 主席拿起一块饼咬了一口,嚼了一会儿,抬起头冲程汝明笑了笑,说了一句:“今天的饼做得不错。” 程汝明站在一旁,脸上绷着不动,心里却松了口气,主席又吃了第二块,话也多了几句,似乎心情挺好,程汝明这才悄悄地往后退了两步,守在门口准备撤菜。 不多时,主席手中的饼忽然停住了,他低头又咬了一小口,细细咀嚼了几下,脸色变了,他把饼放下,皱起眉头,说:“把程师傅叫过来。”声音不大,但屋子里的空气顿时紧张起来。 程汝明快步走上前,低着头,站在桌旁不敢说话,主席指着盘子问:“这饼里放了什么?”程汝明犹豫了一下,终究没撒谎,低声回答:“加了一点猪油,还有一些肉末。” 主席没说话,眼睛盯着他看了几秒,轻轻叹了口气:“不是说了最近不准做肉菜吗?”程汝明忙说:“我看您最近身体不好,实在是担心,就想着饼里加点油气,也好补补。” 主席抬手做了个停的手势,说:“我知道你是好意,但现在是困难时期,外面那么多人吃不上饭,我不能吃这个。”他又看了看盘子,把那块吃了一半的饼放回原处,说:“下不为例。” 饭没再继续吃,主席让人把剩下的饼端下去,嘱咐厨房的其他人以后做饭要更注意,他站起来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的夜色,一言不发。 程汝明退回厨房,心里不是滋味,他知道自己确实违了规矩,但那点肉,真的是为主席的身体着想,他干了二十多年厨师,也不是头一次偷偷加点料,但这是第一次被主席当场识破。 他心里发酸,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理解了主席的为难,他知道主席不是舍不得吃,而是舍不得百姓受苦。 主席的饭菜一向简单,从来不铺张,很多年除夕夜的饭桌上,也不过是几样素菜,有时还要把中午剩下的再热一遍。 鱼头豆腐、炒辣椒、野菜汤,样样都平常,但主席吃得踏实,他常说,干部不能特殊,国家还穷,日子要过得和群众一样。 那天夜里厨房格外安静,程汝明收拾着案板,动作比平时慢了很多,案板上还残留着些许葱香,他拿起抹布一点点擦干净,又把那口熬过猪油的锅洗得发亮。 他知道,这事虽然过去了,但那种敬重与歉意,会一直留在他心里,后来再做葱花饼,他就只放葱,不再加油加肉。 主席再没吃过那种“加料”的饼,但每次还是照吃不误,只是每次咬第一口,程汝明都会站得更远一些,不敢再多心,也不敢再多情。 一个葱花饼,没能瞒过主席的味觉;一句“下不为例”,也没让程汝明少一分敬意,他知道,有些人,心里装着的是千千万万个吃不上饭的人,而不是一口肉香。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人民网——毛泽东的掌勺厨师回忆:每顿饭的菜单用完就销毁

0 阅读:0
史笔如刀

史笔如刀

用文字雕刻历史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