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一位被称为“最美抗日女兵”的女战士微笑面对刺刀,行刑前,她向日军提出

史笔如刀 2025-07-29 00:08:19

1938年,一位被称为“最美抗日女兵”的女战士微笑面对刺刀,行刑前,她向日军提出了一个请求,日军当场答应,事后却后悔不已。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8年春天,安徽和县的天空灰蒙蒙的,东门城墙下,站着一个年轻女子,短发微乱,神情淡定,她面对数名全副武装的日军士兵,没有一丝慌乱。 她轻轻活动一下麻木的手臂,抬起头,对着站在远处的日本随军记者说了一句话:“可以给我照一张相吗?” 这个请求令在场的日本兵一时愣住,他们没料到这个中国女人,在这样的时候,竟然提出这样一个要求,记者点了点头,举起相机,镜头里,她双手交叉地抱在胸前,面朝阳光,嘴角浮现出一丝轻蔑的笑意。 照片拍完之后,她没有退缩,也没有哀求,只是静静站着,不久,几个日军士兵上前,举起刺刀,用尽全力刺向她的身体。 这张照片后来刊登在日本的画报上,日文注释中称她为“抗日女俘”,并写道:“未透露丝毫军事机密”。 画面中的她站得笔直,眼神坚定,身后是几个坐在长凳上的日本士兵,照片传回国内,被不少人看到,人们在心底记住了这个名字——成本华。 成本华生于1914年,安徽和县历阳镇大西门外的高巷村,祖籍山东宁阳,家族自明朝初年便迁至安徽,她家祖上有武将出身的成永通,被封为“武德将军”。 成家一向崇尚刚毅,自幼便教导子女正直勇敢,成本华排行老三,人称“三姑娘”,她聪明、果断、胆大,村里人都知道她是个不惹事但也不怕事的姑娘。 上学时她曾参加和县中学的童子军1194团,接受严格训练,还参与组织抗日宣传活动。 她常常和同学一起上街写标语,唱战歌,演讲、讲剧目,劝导群众团结起来抵抗外敌,她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国家不能亡,百姓不能再受苦。 1937年12月,和县县长赵永智组建抗日人民自卫军,自任司令,成本华和丈夫刘志谊积极报名参加,两人白天操练,晚上巡逻,随部队四处转移,夫妻俩都抱着一个念头——和城不能丢。 1938年5月11日,日军从金河口强行登陆,进攻和县,东门最先失守,负责守城的小市口阵地上的一个班奋死阻击,全部战死,最后一名机枪手子弹打光后,拉响身上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当天战斗中,成本华的丈夫刘志谊中弹身亡,她亲眼看着丈夫倒在血泊中,来不及悲痛,便加入了留守和城的自卫军残部,继续死守。 抵抗持续到傍晚,战友相继牺牲,成本华终因寡不敌众被俘,日本士兵发现她身穿童子军皮带,腰间缠有“中国女童子军”的标志,又从被俘人员口中得知她曾指挥作战,便将她单独带走严加看管。 几天后,日军准备撤退,为震慑当地百姓,也为展示他们所谓的“战果”,他们将成本华捆绑着押往大西门外的刑场。 日本兵原以为她会恐惧,会哭,会求饶,但她什么都没有做,她站直了身子,环顾四周,缓慢地伸手整理自己凌乱的头发。 她知道,自己的时刻到了,她不说话,脚步沉稳,走到指定位置,然后,她对着日本记者提出了那个请求——照一张相。 那个记者按下快门,留下了这张至今仍被称为“最具尊严的照片”之一的画面。 执行命令的日军在照片拍完后,冲上前来,刺刀一下一下刺入她的胸膛,她没喊,没退,直到倒地,她死时,年仅24岁。 日本兵带回去的照片登上了《事变画报》临时增刊,照片下方的注释本意是炫耀他们捉到了一名中国“顽固分子”。 却不料,这张照片被日本国内乃至世界许多人看到后引发了强烈反响,她的神情震撼人心,成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象征。 多年后,曾参与押解和杀害她的日本士兵山下弘一在回忆录中写道,他时常在深夜梦见成本华的笑容,那种轻蔑、坚定、不屈的眼神,让他后半生都活在罪疚中。 他说,“我杀死了一个真正的英雄。”他的每一次忏悔都伴随着那张照片的出现。 在南京,有雕塑家为成本华塑造了一尊雕像,她站在残破的古城墙前,双手抱胸,嘴角微笑,目光平视前方。 雕像下刻着一句话:“你可以杀死我,但杀不死中国人的骨气。”这句话,如同照片中的笑容,一直活在人们心中。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0 阅读:0
史笔如刀

史笔如刀

用文字雕刻历史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