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她身为红军连长,却直至英勇牺牲,都未曾知晓自己的丈夫和年幼的儿子已然

史笔如刀 2025-07-29 00:05:50

1937年,她身为红军连长,却直至英勇牺牲,都未曾知晓自己的丈夫和年幼的儿子已然战死沙场,向巾帼英雄李开英致以崇高的敬意!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7年早春,甘肃祁连山的风冷得像刀,荒山上的一个废弃窑洞里,红军女战士李开英躺在地上,脸色苍白,嘴唇发紫,肚腹的伤口已无法止血。 她的身边,只有战友何福祥和李文英,她抓着何福祥的手,声音轻得像蚊子哼:“我的儿子叫鲜炳文,如果你们还能见到他,就告诉他……要革命到底。” 说完,她闭上了眼睛,再也没有睁开,她不知道,她念念不忘的儿子和丈夫早已牺牲,一个在强渡嘉陵江的战斗中中弹牺牲,一个在西征途中失联多年,早已不在人世。 李开英是四川通江县鹦哥嘴人,1903年出生在一个穷苦人家,那时候的女人大多裹着小脚,围着锅台过一辈子,她也不例外,丈夫染上大烟瘾,家里一贫如洗,全靠她种地度日。 1932年红军解放通江,女红军宣传妇女独立、自由婚姻的口号,让她第一次意识到女人也能改变命运,她报名参加村苏维埃组织的培训班,之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那以后,李开英变了,她送丈夫去戒烟所戒毒三个月,帮他戒掉了多年的烟瘾,她带头组织村里妇女打土豪、分田地,为红军运送粮食弹药,被评为支前模范。 后来红军“扩红”,她先是动员丈夫参军,又带着刚十二岁的儿子鲜炳文一同报名,她把儿子送到红三十军当通讯员,自己则进了总部后勤组,负责缝补衣服、登记物资。 妇女独立营成立后,她主动请调进战斗部队,成了一名排长,又升为连长,最后任指导员。 1935年,红四方面军准备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合,李开英随部队离开家乡,她爬过两次雪山,踏过三次草地,分过毯子给冻伤的女兵,背过伤员穿越泥泞。 一次与敌军遭遇,弹药将尽,她让号兵吹响调兵号,假装援军到来,吓退了敌人,1936年秋,会宁会师后,她随西路军渡过黄河,进入河西走廊,这段路远比长征更艰难,地冻天寒,风雪交加,敌人随时追击。 在高台、倪家营子,她和战友守着断墙残壁,与马家军浴血奋战,枪打光了,就用大刀、石头、木棍,指战员之间没有区别,人人上阵,这场战斗持续了二十多天,军长董振堂等将士上千人牺牲。 1937年初,部队被迫突围,李开英和何福祥、李文英等三十余名女兵落入敌手,被押往青海,押送途中,她们趁看守松懈,冒着冰雪逃出敌营,她们白天藏在山沟、窑洞,夜里赶路。 走到炒面庄附近,李开英先去探路,遇上一牧羊老人,老人口音一听便知她是红军,唤出几条恶狗撕咬,李开英年纪大,又旧伤未愈,跑得慢,被狗扑倒在地,小腿被咬伤,腹部撕裂,肠子流出。 何福祥和李文英赶来,挥棍击退恶狗,把她背进窑洞,她疼得满脸是汗,却只说“找点吃的”,二人下山讨来些糊糊水,回来时她已经将随身藏的大烟土吞下。 她知道自己伤重毒发,不愿拖累队伍,李文英抱着她哭,想撬开她的牙灌水催吐,却怎么也撬不开,她微笑着说:“别哭,你们要回延安,好好活,”又嘱咐她们见到鲜炳文,就说他娘革命到底了。 她临终前仍心心念念的儿子和丈夫早已牺牲,她不知道,一家三口在不同的战斗中走到了生命尽头,都未能见上最后一面,她也不知道,她的事迹日后被写入《红西路军女战士蒙难记》,被无数人记住、敬仰。 李开英参军仅三年,却献出一家三口的全部,她是母亲,是妻子,也是战士,她不是铁石心肠,她曾在送儿子去军营时流泪,她曾想探望腿伤未愈的丈夫。 但她更明白,要想让穷苦人过上好日子,就必须有人把命搭上去,她把自己活成了一座丰碑,用生命完成了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最不平凡的转变。 她没能等到胜利的消息,却成了胜利路上最坚实的一块奠基石,她值得我们永远敬仰。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红色古浪——红西路军女战士悲壮一生(十)——李开英

0 阅读:0
史笔如刀

史笔如刀

用文字雕刻历史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