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复旦教授王德峰直言:“中国是世界上最怕死的民族之一,可是我国又有不怕死的。”他直言不讳的指出中国人怕死的本质。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2年,在一次公开讲座上,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说了一句话,让全场一下子静了下来。 他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怕死的民族之一,但我们又有最不怕死的人,他没有拐弯抹角,话说得很直,让人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反应,这句话在网上传开后,引起了很多讨论。 王教授抽着烟,说得慢,也说得真,他问大家:中国人怕死,是怕什么?不是那一下肉体的疼,而是心里过不去,他说,是因为牵挂。 中国人从小生活在儒家文化里,讲的是亲情、责任,家里有老的有小,有说不完的放不下,人一旦动了“要走”的念头,心里第一反应是“不行,我还有事没做完,还有人要照顾”。 这话听着简单,但谁仔细一想,心里都知道是这么回事,他讲到这儿,举了个例子,说好几年前有个大学生,课间问他,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他说这问题太泛,要具体,学生改口,说想问的是“中国人的人生意义”,他只答了两个字:牵挂。 后来王教授讲到他认识的一位邻居,大爷八十多岁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每次去医院做检查,脸都白了,嘴里还一直叨叨:“我不能比我老伴先走,她煤气灶都不会用。” 这不是怕疼,也不是怕死得难看,而是他放不下身边这个和他过了一辈子的人,他担心他不在了,她连热饭都不会。 生活里这样的事不少,小区门口有个修鞋的老李,冬天戴着破了线的棉手套,夏天被太阳晒得通红。 有人问他怎么不歇歇,他一边忙一边笑着说:“再干两年,给儿子凑个首付,然后回老家陪老婆种点菜,”这活他不是喜欢干,是心里挂着那笔钱,想着快点凑够。 早点铺那对夫妻,天天凌晨三点就起来和面炸油条,油锅边上水汽扑脸,站久了腰都直不起来,有人问他们图什么?他们说,老家有两个娃上学,不敢松劲。 他们一天的辛苦,不是为了自己吃好穿好,而是为了让孩子能往前走几步,这些事听起来寻常,但每一件背后都藏着一份撑着人活下去的力量。 王教授说,中国人惜命,是因为命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命上搭着一家人、三代人,甚至更多,清明节去给祖宗烧香,说“保佑孩子平安”,不是为了形式,是在跟过去的人说,咱这家还在,牵挂没断。 村里祠堂里的牌位,不是摆着看的,是提醒我们,不是一人一条路,而是几代人一条命。 但同样,中国人又能最不怕死,王教授提到《长津湖》上映的时候,很多人看着看着就哭了,里面的战士,有的年纪跟大学生差不多,兜里揣着家里的合影,上战场的时候一个个不吭声。 有的被冻在雪地里,还保持着冲锋的姿势,他们想不想活?当然想,但他们更担心的,是自己要是不顶上去,老家的爹娘会被欺负,弟弟妹妹上不了学。 黄继光堵枪眼,邱少云在火里一动不动,董存瑞托着炸药包冲过去,他们不是不怕,而是知道自己身后有更重要的东西。 他们也有爹娘,也想活下去,但他们的牵挂太大了,大到把命放在了第二位,王教授说,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人。 他说,有的人活着,是为了每天照顾老伴,为了送孩子上学,为了年底回家给爸妈带点礼物;有的人死了,是为了让别人的孩子能上学,让别人家的房子不被洪水冲走。 这两种人,看起来走的路不同,心里的那根线却是一样的,叫牵挂,人一生就像织一张网,一根线连着儿女,一根线连着老伴,一根线连着父母,你在的时候,线织得密密的,大家都靠得住。 你要是走了,这张网就塌了,所以中国人最怕死,是因为这张网一断,太多东西就没着落了。 王德峰教授最后说,世界像一场梦,梦醒了,什么都没有,但中国人偏偏不信梦是空的,非要在梦里把日子过扎实,把牵挂攥牢了。 牵挂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就是让中国人一辈子怕死,也一辈子能为别人去死,活着,是为了不让牵挂落空;敢死,是为了让牵挂有人接得住,人活一世,说到底,就在这份牵挂里头走来走去。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王德峰的哲学研修班——中国人怕“死”的真相--在这个世界上有牵挂
大学人物简介,哪个捣蛋鬼总结的?
【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