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清醒”,这是很多人听完印度央行前行长拉古拉姆·拉詹7月27日那段采访后的第

森森视野 2025-07-28 23:15:27

“难得清醒”,这是很多人听完印度央行前行长拉古拉姆·拉詹7月27日那段采访后的第一反应。面对镜头,他没给新德里留一点情面:别再幻想复制中国那条“血汗工厂—世界工厂—科技工厂”的赛道了,那班火车早已离站,连尾灯都快看不见。 拉詹的论据很扎心——今天你去任何一家发展中国家的手机厂,看不到密密麻麻的工人,只看到一排排机械臂在跳舞。2012—2022年,全球工厂里的机器人数量翻了两倍多,大多数增量就在中国、孟加拉、越南这些原本靠廉价劳动力吃饭的地方。换句话说,流水线正在消失,连“拧螺丝”的岗位都被算法抢走。印度再追,只能追到一地零件。 更尴尬的是,印度连追的资格都不够。孟加拉国一台新织机可以砍掉6个工人,越南服装出口增速70%,而印度十年里只爬了5%。原因再赤裸不过:印度工人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5年,25%的八年级学生连二年级课文都读不顺;电力说断就断,征地要跑49道审批,关税复杂到外国高管宁愿绕路泰国。硬件、软件都不在线,拿什么去卷? 拉詹把话挑明:印度真正的筹码不是“人多”,而是“能说会算的人”多。2023年全球服务贸易实际增长5%,商品贸易反而萎缩1.2%。摩根大通、高通把全球能力中心设在班加罗尔、海得拉巴,雇的是能写代码、画芯片、做法律咨询的印度年轻人,他们一个人创造的附加值抵得上过去一整条流水线。一个年薪十万美金的工程师,能在本地雇十个理发师、厨师、家教,这才是“就业乘数”。 可眼下的新德里还在迷恋“GDP增长率6%”这个政治口红。拉詹直接开怼:6%不够!印度人均GDP只有2500美元,想在未来25年避免“未富先老”,必须年年9%,而制造业给不出这么多饭碗。更麻烦的是,莫迪政府习惯把经济数字当选票广告,口号震天响,落地全靠补贴和关税——结果就是手机厂来了,零部件却要从中国空运;政府补贴20%,企业利润不到3%,再投资无从谈起。 拉詹的处方说难不难,说易也绝不轻松:把权力和税收一起下放给各邦,让地方政府像当年中国县市一样“为GDP拼命”;把预算从钢铁神像、化肥补贴里抽出来,砸进小学营养午餐、乡村诊所、职业培训,先让十几亿“潜在消费者”变成“合格劳动者”。一句话,与其烧钱请外企来摆拍流水线,不如先投资把自家孩子教会拧螺丝——不,是教会修拧螺丝的机器人。 采访末尾,他丢下一句狠话:“时代不会倒车,别再做下一个中国的梦,做第一个印度才是王道。”听得人心头一震:难得有人在高歌猛进的舆论里,替印度把真话一次说透。 对此怎么看? 信息来源: 人民网 2025-07-28 《印度前行长拉詹:别追中国那列已离站的火车》 观察者网 2025-02-04 《拉格拉姆·拉詹:印度学中国搞“制造业立国”注定没出路》 腾讯新闻 2025-01-06 《发展中国家已经无法复制中国模式,保护主义世界中的经济该如何发展?》

1 阅读:1223

评论列表

千里之外

千里之外

3
2025-07-29 08:09

很理性!复合实际点分析。

蹉跎

蹉跎

3
2025-07-29 07:02

一个中国产能全世界已经受不了了,再来个印度产能世界铁定要崩溃了,现在全球产能过剩大家僵在那里了已经。

寂寥客

寂寥客

1
2025-07-29 07:25

印度人是世界上脑容量最小的人类,当然,非洲那群不算人类

用户10xxx67

用户10xxx67

1
2025-07-29 08:44

他清醒的认识到:人口红利已不是红利!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机器人潮!

猜你喜欢

森森视野

森森视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