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陈毅夫人张茜病重弥留之际,盯着三个儿子只说了一句话:“妹妹不出嫁,你们谁也别分家!”一句话震住全场,也彻底改变了陈家兄妹此后几十年的命运。
1974年春天,北京三零一医院病房里弥漫着消毒水气味。
张茜躺在病床上,三个儿子围在床边,她却一直望着窗外飘动的柳枝。
大儿子陈昊苏轻声问母亲想吃什么,张茜摇摇头,突然喃喃道:"珊珊还没回来。"
陈昊苏连忙解释妹妹在国外留学,张茜这才闭上眼睛,过了会儿又叮嘱:"我走后别告诉她,等妹妹成家了你们再分家。"
这句话成了元帅夫人最后的牵挂。
陈珊珊是陈毅夫妇的掌上明珠。
1950年代,新中国急需外交人才,陈毅力排众议为女儿选定外语专业。
当时张茜希望女儿学艺术,夫妻俩还为此争执。
最终张茜妥协了,却把严母角色扮演到底。
她每天检查女儿英语作业,有次发现单词拼错五个,罚珊珊抄写整本词典。
陈毅看不过去打圆场:"学语言要循序渐进嘛。"
张茜瞪眼:"慈父多败儿!"
1971年陈毅确诊肠癌,病榻上最惦记小女儿学业。
有次珊珊来探病,张茜突然从枕下掏出套磨破边的英语书。
陈毅用眼神示意女儿收下,喉咙插着管子说不出话。
这套书是张茜托人从上海旧书店淘来的战前原版,扉页有她娟秀的批注:"外交无小事,一词千斤重。"
珊珊含泪接过时,看见父亲轻轻点头。
陈毅去世后第七天,周总理亲自安排珊莎赴英留学。
临行前夜,张茜把女儿行李箱里的旗袍换成列宁装,边叠衣服边说:"英国潮湿,毛衣要贴身穿。"
送站时她始终没掉泪,直到列车开动才追着喊:"每月要寄平安信!"月台上飘落的柳絮粘在她霜白的鬓角,像永远化不开的雪。
张茜确诊肺癌时,珊莎刚在伦敦考取同声传译证书。
陈昊苏想通知妹妹回国,张茜厉声阻止:"别耽误她前途。"
最后半年,她常对着世界地图发呆,手指摩挲着英伦三岛的位置。
有次昏迷醒来,突然问护士:"今天收着信没?"
其实珊莎的航空信就压在枕下,信封上贴着伊丽莎白女王头像的邮票。
张茜临终那晚特别清醒。
她让儿子拿来钢笔,在病历背面写遗嘱。
写到"待珊莎成婚方可分家"时,钢笔突然没水了。
陈丹淮要去找墨水,母亲摆摆手,用指甲在"婚"字旁划了道深痕。
这个细节后来被刻在张茜墓碑背面。
家族墓园里唯一刻着英文的地方,是珊莎从英国寄回的悼词。
珊莎回国那天,邓颖超亲自到机场接她。
在吉普车上,邓妈妈掏出块绣着梅花的帕子:"你妈走前绣的,说给你当嫁妆。"
帕角有行小字: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后来珊莎与外交官王光亚结婚时,把这块帕子缝在婚纱内衬。
婚礼上三兄弟遵照母训正式分家,陈昊苏将母亲留下的派克钢笔送给妹夫:"替妈看着珊莎背单词。"
如今外交部的老人都知道,陈珊莎大使谈判时有个习惯,总在文件旁放本旧词典。
有次中美谈判陷入僵局,她突然指着词典扉页的批注给美方看。
对方翻译念出"一词千斤重"时,会议室响起掌声。
那本泛黄的韦氏词典,正是当年张茜塞进行李箱的"嫁妆"之一,书页间还夹着片干枯的柳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