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陈昌浩在返回延安途中,躲在一户老乡家里养病,一天,突然有人砸门,一进

寻墨阁本人 2025-07-28 16:29:42

1937年,陈昌浩在返回延安途中,躲在一户老乡家里养病,一天,突然有人砸门,一进门就喊:“马家出赏金了,谁能把陈昌浩的人头送去,奖励大洋!”

1937年春天,甘肃山丹县红石崖村的一间土坯房里,昏暗的油灯下,两个男人正屏息凝神地听着外面的动静。村里的狗开始不安地叫起来,保长带着搜查队的脚步声越来越近。

躲在角落里的陈昌浩此时正忍受着胃溃疡带来的阵阵剧痛,身边的徐向前则紧握着手枪做好了最后的准备,作为山西人,徐向前那口浓重的晋语在甘肃格外显眼,一旦被人听出来,立刻就会暴露身份。

三个月前,西路军在河西走廊遭遇重创,部队在石窝山被迫分散突围,陈昌浩和徐向前带着30多名警卫员开始向东转移。

马家军的骑兵队在祁连山里到处搜捕,他们举着火把,像筛网一样搜遍每一道山沟。

红军战士们只能钻进石缝里躲避,有时一躲就是大半天,连续几天的急行军让陈昌浩的老胃病又犯了,等到队伍好不容易摸到红石崖村时,这位曾经指挥千军万马的总政委已经虚弱得几乎站不住了。

当地有个郎中叫但复三,专门给人看病抓药,他很快就发现这群自称“采药人”的外地人有些不对劲—身上有伤,说话小心翼翼,而且明显饿了很久。

但复三的姐夫万怀章一听陈昌浩说话,立刻听出了老家的口音。

原来陈昌浩也是汉水流域的人,和万怀章算是老乡,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同乡之间有种天然的信任感,万怀章二话不说,决定收留这些落难的人。

当时马步芳悬赏十万大洋抓捕西路军干部,这相当于一个普通农民一辈子都挣不到的钱,村里的保长三天两头带人突击检查,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但复三把陈昌浩藏在自家的地窖里,那是个不足十平米的地下室,潮湿阴暗,只能勉强躺下一个人。

陈昌浩每天靠着但复三配制的草药缓解胃痛,而徐向前则化装成走街串巷的小货郎,提前离开了村子。

在地窖里熬过几十天后,但复三通过做药材生意的朋友联系上了一支去兰州的驼队,他给陈昌浩换上破旧的羊皮袄,在脸上抹了锅底灰,让他混在运送药材的队伍里。

最危险的时刻出现在永昌县,马家军在路口设了检查站,专门盘查过往行人,就在陈昌浩以为要被识破的时候,驼队里的几个汉子主动围成人墙,把他挡在中间。

一个年轻的队员还故意打翻了药篓子,趁着兵丁收拾散落药材的工夫,队伍顺利通过了关卡。

这些素不相识的普通人,用他们朴素的善良为陈昌浩搭建了一条生命通道,经过半个多月的颠簸,陈昌浩终于安全到达兰州,被接到了八路军办事处。

延安中央大礼堂里举行了欢迎西路军余部的大会,消瘦了一大圈的陈昌浩在台上作完汇报后,特意停顿了一下说,要不是河西老乡给的那几个窝头,要不是但先生家那个救命的地窖,我陈昌浩今天根本不可能站在这里。

台下两千多名西路军幸存将士集体起立鼓掌,这些从祁连山里九死一生逃出来的战士最清楚,每一张悬赏布告背后,都有无数老百姓在用生命做担保。

但复三直到很多年后才知道,他冒着风险救下的那个“胃病患者”,居然是国民党悬赏名单上的头号通缉犯。

而陈昌浩从此再也没有忘记甘肃的恩人,直到去世前,他每年都要给但复三家寄去一些药品和书籍。

在河西走廊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一句老话,“十万人头价,不抵一瓢水。”

0 阅读:45
寻墨阁本人

寻墨阁本人

路虽远,行者将至; 事虽难,做则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