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国防大臣约翰·希利表示,如果台湾问题升级,英国可能会对中国诉诸军事力量,但他强调伦敦仍然更倾向于外交解决方案。 他在访问澳大利亚期间接受《每日电讯报》采访时表示,若台湾问题升级,英国可能会对中国诉诸军事力量,但同时强调伦敦仍倾向于外交解决方案,并声称将“通过实力确保和平”。 这番言论被外界视为英国高级官员就与北京直接对抗可能性发出的最明确信号之一,其背后既有英国试图在脱欧后重塑国际角色的战略考量,也暴露出其在军事能力与政策宣示之间的现实落差。 从历史背景看,英国自1972年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以来,一直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 然而近年来,英国在涉台问题上的小动作逐渐增多。2023年,英国贸易特使福克纳勋爵访问台湾,推动双方在能源、数字贸易等领域的合作,并计划深化双边经济联系。 希利的表态与其军事行动存在明显联动。2025年7月27日,英国皇家海军“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抵达澳大利亚达尔文港,参加由美国主导的“护身军刀2025”多国演习。 该航母打击群计划在演习结束后北上访问韩国、日本,并可能穿航台湾海峡附近水域。这并非英国首次在印太地区展示军事存在,2021年“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编队曾赴亚太巡航,但当时英国政府刻意淡化其政治意味。 此次希利将军事行动与台海局势直接挂钩,试图通过“航母外交”向中国施压,但其实际效果却因英国海军的结构性缺陷而大打折扣。 英国海军的现状与其野心形成鲜明对比。两艘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虽吨位较大,但因技术问题频发,长期无法形成完整战斗力。“威尔士亲王”号曾因螺旋桨传动轴未校准导致振动超标,被迫推迟部署;“伊丽莎白女王”号则在2025年北约演习前突发机械故障,临时换用“威尔士亲王”号顶替。 舰载机方面,英国依赖美国提供的F-35B战斗机,其载弹量和航程均逊于中国航母搭载的歼-15舰载机,且在2025年印度洋部署期间曾因故障迫降印度。此外,英国海军辅助舰艇老化、人员短缺问题严重,要维持在亚太地区的长期存在,不得不依赖挪威、加拿大等国舰艇“拼凑”编队。 在国防投入上,英国虽计划到2027年将国防开支占GDP比重提升至2.5%,但这一比例仍低于美国(3.5%),且面临国内经济压力。2023年英国GDP约为3.37万亿美元,按2.5%计算,2027年国防预算约为842亿美元,其中需优先保障欧洲本土防务和北约义务,真正能投入印太地区的资源十分有限。 相比之下,中国2023年国防预算已超过2300亿美元,且在南海、台海周边拥有地理优势和完备的军事部署。这种实力对比下,英国所谓的“军事威慑”更多是象征性姿态。 国际社会对希利言论的反应呈现分化态势。美国对英国的表态表示欢迎,认为这是“北约印太化”进程的重要一步;日本则借机强化与英国的军事合作,双方计划在2025年举行多次联合演习。 中国对英国的挑衅行为作出坚决回应。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任何外部势力干涉都将遭到坚决反制。2025年7月,中国“山东”号航母编队在南海开展实战化演练,歼-16战斗机、轰-6K轰炸机等多型战机在黄岩岛附近实施海空联合巡逻,直接回应美英等国的军事施压。 与此同时,中国通过外交渠道向英国提出严正交涉,敦促其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停止制造“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这种“军事反制+外交施压”的组合拳,充分展现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 从英国国内政治看,希利的言论与其所属的工党政府政策存在微妙张力。工党在2024年上台后,试图通过强化与美国、澳大利亚的盟友关系提升国际影响力,但同时也面临国内经济复苏、公共服务改革等紧迫议题。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并非首个在台湾问题上“口惠而实不至”的西方国家。此前美国虽频繁派舰机穿越台海,但其军方评估显示,若台海爆发冲突,美军介入的代价将远超收益;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则更多通过外交渠道表达关切,避免直接军事对抗。 英国此次高调表态,某种程度上是想在“美欧对华战略竞争”中抢占话语权,但实际效果却可能适得其反。
美专家意见出奇一致:一旦台湾归回中国,美国或许只剩一条路可走就在上周,美国海军
【75评论】【91点赞】
可爱小熊
40年前,铁娘子在香港问题上(可以说是英国的核心利益)都不敢冒皮皮,40年后,你个豆腐做的防长,敢在台湾问题上(关你球事)冒皮皮。只能说,是鼓励台独当炮灰,和乌克兰如出一辙。这些白皮真是太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