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1年,刘秀废掉皇后郭圣通后,却没有动郭圣通的儿子,也就是太子刘疆。刘疆见母

佳佳怡 2025-07-28 14:34:24

公元41年,刘秀废掉皇后郭圣通后,却没有动郭圣通的儿子,也就是太子刘疆。刘疆见母亲被废,彻夜难眠,寝食难安,竟然主动对刘秀说:“父皇,请您下旨废掉我的太子之位,儿子资质平庸,日后只做一方诸侯就心甘了。” ​​ 刘疆不是天生就想当诸侯的。他刚被立为太子时才两岁,刘秀抱着他坐在朝堂上,指着满朝文武说:“这是我儿刘疆,将来要替我守这大汉江山。” 那时的刘疆,是在龙椅边长大的。刘秀处理奏折时,他就趴在案边涂鸦;大臣们议事争执,他会奶声奶气喊“别吵啦”,刘秀总笑着把他抱起来:“我儿有天子气度。” 郭圣通当皇后时,对他管教极严,清晨五点就叫他起来读《论语》,背不出就罚站,可夜里又会悄悄给他掖被角,说“疆儿,娘盼你成器,不是盼你苦”。那些年,东宫的灯总比别处亮得早,刘疆的书案上,除了经书,还有刘秀亲手画的疆土图,标注着“西域待归”“匈奴需防”。 变故是从阴丽华入宫开始的。刘秀年轻时就说过“娶妻当得阴丽华”,只是早年战乱,为了联合真定王刘扬,才娶了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登基后,阴丽华被接回宫中,刘秀对她的宠爱,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郭圣通渐渐失了势,常对着刘疆叹气:“娘怕是护不住你了。” 刘疆那时已懂事,见母亲日渐憔悴,朝堂上又总有大臣暗指“太子母族失势,恐难承大统”,夜里总做噩梦,梦见自己被废黜,流放苦寒之地。 41年郭圣通被废为中山王太后,迁出洛阳那天,刘疆去送她,郭圣通拉着他的手,指甲几乎掐进他肉里:“记住,别争,保命要紧。” 车轮碾过石板路的声音,像重锤敲在刘疆心上。回到东宫,他看着满屋子的太子仪仗,突然觉得刺眼——这些曾让他骄傲的东西,如今都成了催命符。他知道,父皇没立刻废他,是念着父子情,可满朝文武盯着,阴丽华的儿子刘庄又聪慧过人,自己若赖在太子位上,迟早会引火烧身,甚至可能连累母亲和弟弟们。 主动辞位那天,刘疆特意穿了件素色朝服,跪在刘秀面前,额头抵着冰凉的地砖。刘秀沉默了很久,才开口:“疆儿,你可知这一退,就再无回头路?” 刘疆抬起头,眼里全是红血丝:“儿臣知道。可父皇登基不易,大汉经不起动荡。儿臣愿为父皇分忧,为弟弟(指刘庄)铺路。” 刘秀看着他,想起这孩子从小就懂事,五岁时为了等他批阅奏折,在殿角睡着了,手里还攥着块没吃完的麦饼。那一刻,刘秀的声音有些发颤:“你想做哪国诸侯?” 刘疆叩首:“儿臣愿去东海,那里离洛阳远,不会让父皇烦心。” 消息传开,朝堂上炸了锅。有大臣劝刘秀“太子仁孝,不可废”,也有人说“太子识大体,乃社稷之福”。刘疆却闭门不出,把太子印玺封存好,亲自送到刘秀面前,还写了篇《辞位表》,字字恳切:“臣无周公之德,恐负社稷;有微子之明,愿守藩国。” 刘秀最终准了,改封他为东海王,赏赐的封地比一般诸侯大两倍,还特许他兼食鲁郡,算是对他的补偿。 去东海就藩那天,刘庄(后来的汉明帝)去送他,兄弟俩在城门口站了很久。刘庄说:“兄长,委屈你了。” 刘疆拍着他的肩:“好好当皇帝,别让父皇失望,别让百姓吃苦。” 他没带多少随从,只装了一车书,还有母亲郭圣通给他绣的平安符。后来有人说他傻,放着太子不当去当诸侯,可他在东海郡,轻徭薄赋,兴修水利,百姓都喊他“贤王”,连刘秀派去视察的官员都回奏:“东海王治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刘疆活到34岁去世,临终前嘱咐儿子:“把我葬在东海,离洛阳远些,别给朝廷添麻烦。” 汉明帝刘庄得知后,亲自派使者去东海奔丧,还下旨:“东海王虽辞位,恩义不减,葬礼按亲王礼办。” 他心里清楚,若非兄长主动退让,当年未必能顺利继位,大汉也可能陷入夺嫡之争,血流成河。 这事儿说透了,是刘疆用自己的“退”,换来了大汉的“稳”。他不是没能力当皇帝,只是懂得“时势”——母亲失势,弟弟得宠,与其硬争,不如成全。这种清醒,在帝王家太难得。多少皇子为了皇位斗得你死我活,刘疆却选择“知止”,既保全了自己和家人,又维护了父皇的权威和大汉的安定。 或许正如他在《辞位表》里写的,“天下安,则诸侯安”。他的“不争”,比多少豪言壮语都有力量。在权力的漩涡里,能看清自己的位置,懂得取舍,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91

猜你喜欢

佳佳怡

佳佳怡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