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看了下《南京照相馆》,影片结束时全场鸦雀无声,我媳妇和闺女是哭着看完的。影片不煽情、不神化、不妥协,用最朴素的镜头语言,讲述了暗房里的普通人如何用微光撕裂无边的黑暗。 影片摒弃了以往凸显“侵略者人性化”的窠臼,明确拒绝像《南京!南京!》那样,为参与大屠杀的日本士兵赋予“人性光辉”和“忏悔自杀”等桥段。 它清醒地认识到,在系统性的、极端残暴的侵略战争中,在绝大多数施暴者并未忏悔的情况下,过度挖掘个体施暴者所谓的人性闪光点,不仅不符合历史真相,还很可能会模糊侵略本质,甚至产生不恰当的共情,削弱对战争罪行的批判力度。 不客气的说,将集体兽行美化成个体挣扎,就像在屠夫的手套绣上蔷薇。《南京照相馆》明确拒绝这一点,它非常清晰低将侵略者定位为彻底的施暴者,聚焦于受害者的苦难与抗争,这种立场更符合历史正义和民族情感。 其实,影片一开始也讲述了一位貌似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莲花式侵略者——伊藤,儒雅的书生形象。他是军二代,其父辈在甲午战争中立下过战功,但军国主义家庭的后代,所谓“善良”只是他的伪装而已,恶魔才是他的底色。 影片彻底祛魅了“西方救世主”光环,颠覆了《八佰》《金陵十二钗》等作品中常见的,将西方记者、传教士等塑造成“人性灯塔”或“道德仲裁者”的模式。客观呈现了外国人在南京大屠杀中的作用,仅仅只是记录和公布暴行照片而已。 影片尖锐地揭示了外国人的无力感:安全区形同虚设,日军可随意闯进去抓人和杀人。当外国记者高举《日内瓦公约》抗议时,回应他的是枪托砸碎相机,是胶卷被抢夺。传教士的十字架在暴行面前黯然失色,只剩下无力的呼喊与伤痕。 这种处理还原了历史真相,西方人士的善举确实值得尊重,但在日军绝对暴力和暴行面前,他们的保护作用极其有限,绝非无所不能的“救世主”。影片避免了神化西方角色,把叙事重心牢牢锁定在中国人民的遭遇和抗争上。 因为在绝对暴力面前,公约从来都只是一纸空文,旁观者的眼泪改变不了侵略者的恶行,掩盖不了屠杀的血腥。民族的伤口,终究要靠我们自己去止血和缝合;历史的真相,必须由我们自己去亲眼见证和感受。 影片放弃了宏大叙事和刻意煽情,选择通过普通人的眼睛和日常生活细节来展现这场人类浩劫,而照相馆的意义就在于定格瞬间,记录真实。 主角们的恐惧、挣扎、求生本能以及逐渐觉醒的勇气,都通过具体可感的行为来呈现,而非口号式的表达,比如保护底片、暗房操作、面对抉择时的犹豫。 平淡真实、不过分渲染、不高强度刺激是影片美学特征。它不依赖血腥画面的视觉冲击或刻意催泪的配乐来刺激观众,而是通过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来呈现事实。 这种不回避,但不渲染的客观态度,反而赋予影片更强的纪实感和穿透力,让暴行的残酷性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自然显现,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人物塑造也摒弃伟光正模板,显得立体而真实,有弱点有成长。 导演申奥明确表示,影片核心并非展示暴行本身,而是挖掘普通人在至暗时刻如何以微弱之光对抗无边黑暗。主角团并非天生英雄,他们起初也是想苟活于乱世的小人物,更多的是被生存本能所驱使。 促使他们转变的关键,是那些记录暴行的底片。目睹这些凝固的恐怖瞬间,他们内心被压抑的良知、民族认同感和朴素的正义感被唤醒。 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英雄行为,并非源于天生的崇高理念,而是在特定情境下,由最本真的良知所激发,并支撑的具体选择。牺牲自我,保护底片,传递真相,最终成为他们对抗暴行,守护人性尊严的方式。 影片讲述的不是领袖或将领的运筹帷幄,而是一群普通人如何被卷入历史洪流,并在关键时刻,基于人性中的良善和勇气,保存南京大屠杀证据。 他们从“战火里的小人物”成长为“时代里的大英雄”的过程,正是无数无名英雄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的缩影。影片完美践行了“人民史观”,有力证明了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而这恰恰就是《南京照相馆》最可贵的地方。 历史不是帝王将相的棋局,而是千万普通人用血泪书写的长卷。当主角们用生命守护真相的底片时,他们便成了民族英雄。抵抗暴行的也从来都不是超人,而是每一个选择在黑暗中,不熄灭良知的“我们”!
昨天去看了下《南京照相馆》,影片结束时全场鸦雀无声,我媳妇和闺女是哭着看完的。影
任尔东西南北风
2025-07-28 12:37:22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