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欧盟居然在关税问题上达成了妥协!当地时间 7 月 27 日,特朗普和冯德莱恩宣布,双方同意对欧盟输美商品统一征收 15% 的关税,这个结果真是叫人大跌眼镜 —— 毕竟之前欧盟可是放话 “绝不妥协”,结果还是在最后关头认了怂。
特朗普特别强调,欧盟这次可是大出血,不仅要额外投资 6000 亿美元到美国,还得买 7500 亿美元的美国能源和军事装备。
冯德莱恩那边则解释说,15% 的税率是 “当前形势下的最佳结果”,虽然比欧盟原本争取的 10% 高,但比特朗普之前威胁的 30% 低了一半,算是 “两害相权取其轻”。
这里面有个关键细节:协议里提到的 “统一税率” 其实是个文字游戏。按照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的说法,欧盟将首次完全接受美国的汽车和工业标准,这意味着欧洲车企要想进入美国市场,不仅得交税,还得改生产线。
德国总理默茨虽然嘴上欢迎协议,但心里估计在滴血,毕竟德国汽车对美出口占欧盟总量的 60% 以上,原本 27.5% 的关税降到 15%,看似松了口气,实则是用市场准入换来了更高的长期成本。
欧盟突然服软,主要是因为美国承诺向欧盟开放 20 万亿美元的市场,还在能源和军事合作上画了张大饼,比如欧盟答应购买的 7500 亿美元美国液化天然气,正好填补了俄罗斯断供后的缺口。
冯德莱恩在新闻发布会上特意提到 “欧盟过度依赖俄罗斯能源”,但这话与其说是解释,不如说是给自己找台阶下。
WTO 数据显示特朗普上台前美欧平均关税只有 2% 左右,现在突然涨到 15%,相当于把国际贸易规则重新洗牌。
更麻烦的是美国正在和其他三四个国家谈类似协议,很可能形成 “关税同盟”,逼着其他国家要么妥协,要么被边缘化。
日本、韩国等汽车出口大国已经开始坐不住了,同样是出口汽车,欧洲能享受 15% 的税率,他们却要交 25%?这种差异化政策很可能引发新一轮贸易战。
有网友可能会问:欧盟为啥不联合其他国家反制?
看看现实就知道了,欧盟内部在能源、防务上对美国依赖太深,根本没法形成统一战线。德国为了保住汽车出口,只能牺牲其他行业利益;法国想推动 “战略自主”,但架不住东欧国家在能源上对美国的需求。再加上美国在半导体、芯片等关键领域卡脖子,欧盟就算心里不爽,也只能认账。
说到底这协议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利益交换:美国用关税大棒逼着欧盟让利,欧盟用市场换暂时的稳定。对特朗普来说这是他 “美国优先” 政策的又一次胜利;对欧盟而言,这是在多重压力下的无奈妥协。
但不管怎么粉饰,15% 的关税都标志着跨大西洋关系的裂痕在扩大,而全球贸易秩序,恐怕要在这场博弈中付出更大的代价。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
青山
你老婆说要买法拉利,你不同意,后面你老婆说买个几千块包,你就同意了
好哥
想当初欧盟成立之初经济实力还略大于美国,就因为内部一盘散沙,腰杆子挺不起来,迟早要被美国吃干抹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