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肯承认胡适是自己恩师的吴晗,当好友沈从文被安排在博物馆扫地时,又对沈从文握手的

吴术说史 2025-07-28 11:12:44

不肯承认胡适是自己恩师的吴晗,当好友沈从文被安排在博物馆扫地时,又对沈从文握手的行为视而不见。吴晗临死前被薅光了头发,在谈起吴晗及家人的惨状时,钱钟书的一番话让人深思。

吴晗,一个才华横溢的史学家,却在人生最后留下太多让人费解的谜团。他曾是胡适眼中的得意门生,却在关键时刻不肯承认这份恩情;他与沈从文曾是好友,可当沈从文落魄扫地时,他连握手都避之不及。晚年,他被薅光头发含冤而逝,家人也难逃悲剧。 吴晗这个人,说起来真是让人感慨万千。1909年他出生在浙江义乌,家里不算富裕,父亲是个秀才,勉强供他读书。从小就对历史着迷,尤其是明史,算是打下了学术的根基。1927年考进杭州之江大学,没多久又跑到上海,进了中国公学,认识了胡适。那时候胡适是校长,看中了吴晗的才华,尤其是他写的《西汉的经济状况》,让胡适连连称赞。后来通过顾颉刚的引荐,吴晗去了燕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写出了《胡应麟年谱》,更是得到了胡适的赏识。1931年,他考进清华大学,虽然数学挂了零分,但文史成绩太牛,被破格录取。胡适还亲自写信推荐他做工读生,帮他整理档案付学费。可以说,吴晗早年的学术路,胡适是真帮了不少忙。

在清华,吴晗专攻明史,成果一个接一个。《明史简述》《朱元璋传》这些书,到现在都是明史研究的重头戏。他研究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路清晰,资料扎实,确实是史学界的一把好手。还娶了学姐袁震,俩人感情挺好,虽然袁震身体不好,吴晗一直陪着她,挺感人的。可惜,好日子没过多久,吴晗的人生就因为政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开始变得复杂起来。 先说跟胡适的关系。1949年,胡适要离开北平去美国,走之前劝吴晗一起去台湾,说留下有风险。吴晗没听,坚持要留下来为新中国出力。胡适走了之后,吴晗态度变得很冷淡,甚至公开说胡适没教他多少东西,全靠自己自学成才。这话听着就挺让人寒心的,毕竟胡适早年那么提携他。后来胡适在美国听说这些,估计心里也不是滋味。师徒情谊就这么淡了,吴晗的选择让人琢磨不透。 再看看他跟沈从文的事儿。沈从文是吴晗的老朋友,俩人早年关系不错。可到了1949年后,沈从文因为时局变化,没了教职,被安排到博物馆扫地。那时候沈从文落魄得很,见了吴晗想握个手叙叙旧,吴晗却看都不看一眼,直接走过去了。这事儿传开后,大家都觉得吴晗太冷血。沈从文那会儿多艰难啊,吴晗好歹是个有地位的人,帮不上忙就算了,连基本的面子都不给,确实让人觉得他有点薄情。

吴晗后来的政治选择也争议不断。1949年后,他在清华大学当教授,还做了北京市副市长,挺风光的。他继续研究明史,出了不少好书,学术上没得说。可在城市规划上,他支持苏联专家拆北京古城墙,说旧城墙没用,挡了现代化的路。林徽因和梁思成拼命反对,觉得这是毁文化根基,但吴晗不听,最后城墙还是拆了。现在回头看,这事儿真是让人叹气,北京少了不少历史味儿。 到了1961年,吴晗写了京剧《海瑞罢官》,本来是想歌颂清官海瑞的正直,结果却被解读成影射现实。1966年,这戏成了导火索,他被批得一塌糊涂。1968年,他被抓进监狱,受尽折磨。1969年,妻子袁震在劳改队去世,养女在狱中自杀,同年10月,吴晗自己也死了,死前头发被薅光,死因到现在都没个说法,骨灰也不知道哪儿去了。一家人的结局,真是惨得让人不忍细想。 吴晗这人,学术上绝对是顶尖的,但他在政治和人际关系上的表现,太让人失望了。他不肯承认胡适的恩情,对沈从文冷漠,对北京城墙的拆除态度强硬,这些都让人觉得他性格里有种说不清的矛盾。钱钟书就说过这么一句:“1957年,他批判别人时,不也毫不留情吗?”这话听着简单,可细想想,真是戳中了吴晗人生的复杂性。

0 阅读:4
吴术说史

吴术说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