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张学良对杨宇霆说:吃完饭再说吧,杨宇霆却说道:饭就不吃了,下午我再过

底层史观吖 2025-07-28 10:08:49

1929年,张学良对杨宇霆说:吃完饭再说吧,杨宇霆却说道:饭就不吃了,下午我再过来吧。说完便转头离开了,此时张学良的脸上却露出了“苦笑”……

张学良接手东北军时才27岁,父亲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留下个烂摊子。他得稳住奉系这艘大船,可船上不是所有人都听他的。杨宇霆,奉系的元老级人物,脑子活、军事强,早年帮张作霖打天下,功劳不小。他在日本士官学校念过书,见过世面,战略眼光毒辣,直奉战争时出的主意让奉军大获全胜,军中威望高得吓人。可这人有个毛病,刚愎自用,觉得自己是老资格,对年轻的张学良不太服气。张学良呢,虽然顶着少帅的名头,但根基不稳,底下人看他年纪轻,总觉得他压不住阵。杨宇霆经常在会议上唱反调,张学良表面客气,私下憋着一肚子火。两人最大的分歧在东北易帜上。张作霖死后,日本想趁乱控制东北,张学良却觉得得跟南京国民政府合作,挂上青天白日旗,统一国家,对抗外敌。这想法在当时挺有远见,内能整合力量,外能挡住日本的野心。可杨宇霆不干,他觉得奉系得独立,靠着日本这棵大树,犯不着听蒋介石的。1928年12月29日,东北正式易帜,杨宇霆气得在合影时夹着皮包就走,摆明了不给张学良面子。这事让张学良下不来台,两人的梁子算是彻底结下了。 到了1929年1月10日,事情彻底炸了。杨宇霆和黑龙江省长常荫槐一起来找张学良,带着份文件,直截了当要设个“东北铁路督办公署”,让常荫槐当头。这玩意儿表面上是管铁路,实际是想分张学良的权。文件写得板上钉钉,连商量都没跟他提过,摆明了是逼宫。张学良一看,火气蹭蹭往上冒,但还得装冷静,推说要问问南京的意见。杨宇霆根本不买账,直接怼,说东北的事不用看外人脸色。常荫槐也在旁边帮腔,态度嚣张。张学良没办法,提议先吃饭,缓和下气氛。杨宇霆没接这茬,说家里有饭,晚点再来,带着常荫槐走了。张学良送走他们,脸上的笑挂不住了,气得摔了杯子。这时候,妻子于凤至出了个主意,学古人卜卦,拿银元定生死。张学良平时不信这套,但那天心烦意乱,同意试试。他拿枚袁大头,定下规矩:正面就杀杨宇霆。抛了三次,全是正面。他不信邪,换了枚银元,改成反面再抛,结果还是三次反面。这诡异的巧合让张学良下了决心。他找来卫士长高纪毅,交代晚上在老虎厅动手。当晚,杨宇霆和常荫槐回来,毫无防备,高纪毅带人冲进去,枪声一响,俩人当场倒下。杨宇霆,这位奉系大佬,就这么稀里糊涂没了。 杨宇霆一死,事情远没完。东北军里炸了锅,表面上没人敢吱声,但底下议论纷纷。有人觉得张学良够狠,敢动元老;有人觉得他太冲动,杀了杨宇霆等于自断臂膀。张学良赶紧发文,列了杨、常二人的罪状,说他们阻挠易帜、谋夺军权,还给两家送了抚恤金,想平息风波。可这事在奉系内部留了道裂痕,不少将领对张学良有了戒心。杨宇霆虽然傲慢,但在对日本的事上立场硬,关东军对他有点忌惮。他活着,兴许能拖住日本的步伐。可他一死,东北军的凝聚力反倒弱了。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关东军突袭沈阳北大营。张学良人在北平,接到急电后,下令不抵抗。东北军撤进关内,沈阳的兵工厂、武器全丢给了日本人。锦州、哈尔滨接连失守,东北三省不到半年就全丢了。舆论把张学良骂得狗血淋头,报纸上“不抵抗将军”的称号铺天盖地。奉系内部更乱,不少人觉得要是杨宇霆在,局面可能不一样。张学良自己也慢慢意识到,杀杨宇霆这步棋走错了。1936年,他发动西安事变,想逼蒋介石抗日,结果自己被软禁,政治生涯彻底完蛋。晚年,他住在海外,桌上常放着一枚旧银元,像在提醒自己当年的决定。杨宇霆的死,没让他坐稳帅位,反而让东北军散了心,也让日本钻了空子。东北沦陷的阴影,成了他一辈子的痛。

0 阅读:57
底层史观吖

底层史观吖

真实的历史文化作品,爱公道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