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副连长王仁先在战斗前,悄悄来到暗恋他的房东阿岩房间,他低着头说:“阿岩,谢谢你的照顾,我要上前线了”,谁知,阿岩拉着他走向床边,关了灯!
1984年的中国,边境并不太平。中越冲突升级,老山战役成了无数年轻军人命运的试金石。王仁先,25岁,江苏滨海县人,家里是地道的庄稼人,日子过得紧巴巴。他从小听着爱国故事长大,1978年参军入伍,满腔热血想为国家做点啥。部队里,他苦练本领,纪律严明,很快就从普通一兵熬成了副连长,肩上扛着带领弟兄们打仗的责任。 可生活总不让人顺心如意。跟女友处了五年,眼看着要谈婚论嫁,老山战事却让感情断了线。女友怕他回不来,写了分手信,王仁先没吵没闹,把信叠好塞进口袋,抬头就投入了战备训练。那时候的他,可能已经习惯了把个人情感压在心底,国家的事永远排第一。
1984年4月,老山战役打得如火如荼。王仁先的连队被派到云南麻栗坡一个村子待命,他被安排住进当地农妇阿岩家。阿岩才二十出头,带着个小娃,男人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就她一人撑着。她看王仁先高大沉稳,又老实本分,慢慢对他有了好感。王仁先呢,也不是铁石心肠,阿岩的照顾让他心里暖乎乎的,但他知道自己是军人,纪律不能破,始终跟她保持距离。 可人算不如天算。出发前夜,他想着去跟阿岩道个别,毕竟人家照顾了自己这么久。谁也没想到,这一晚会成为他人生的大转折。阿岩拉着他,两人越过了那条线。那一刻,他不是副连长,只是个25岁的年轻人,带着对明天的未知和内心的软弱。事后,阿岩的丈夫知道了,气得不行,把这事捅到了部队。王仁先挨了批评,被降成排长,战友们的议论像刀子一样扎心。他没解释,低头收拾装备,眼里却多了几分坚定。 1984年7月,老山战事到了最吃紧的时候。王仁先主动请命,带着一个排上了“李海欣高地”。这地方地势险,炮火猛,守下来就跟要命差不多。他带着弟兄们硬扛,靠着灵活的战术打退了越军一次又一次进攻。夜里,他还亲自带小队摸到敌后,断了人家的补给线,送回的情报帮指挥部扭转了不少局面。四十多天,他和战士们守着那片阵地,歼敌无数,愣是没让越军往前一步。
7月12日,越军发了狠,重炮轰得天摇地动。一枚炮弹落在他附近,爆炸把他掀倒,当场就没了气息,年仅25岁。战友们红着眼继续打,直到守住阵地。战后,他被追授一等功,可有人觉得他之前的私事不光彩,不该得这荣誉。上级反复掂量,还是肯定了他的牺牲和贡献,把一等功给了他。他的墓立在麻栗坡烈士陵园,简简单单的碑文,写满了一个普通人的不凡。 王仁先不是完人。那一夜的冲动,让他背上了道德的包袱。阿岩也不是什么坏女人,就是个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农村妇女,感情上没守住底线。这事说不上谁对谁错,战争年代,人性本来就复杂。部队里,有人说他不配当英雄,有人说他用命赎了错。可现实是,他上了战场,没退缩,拿命守住了阵地,这份担当谁也抹不掉。 阿岩后来每年清明都去他墓前放花,带着孩子默默站一会儿。她没说啥,但心里肯定五味杂陈。战争结束了,作家刘亚洲把这故事写成了《烟坟》,登在《人民日报》上,让更多人知道了王仁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