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冯玉祥便装上街,在街上遇到一个车夫,便与他闲聊了起天。聊着聊着,那车夫突

历史探索者 2025-07-28 10:01:41

有一次,冯玉祥便装上街,在街上遇到一个车夫,便与他闲聊了起天。聊着聊着,那车夫突然抱怨道:“冯玉祥不让那些官员坐车,我们每天得少挣不少钱。大家都不坐车了,我们怎么养家糊口呀!”

冯玉祥,1882年11月6日生于安徽巢县,家里穷得叮当响,父亲冯有茂是淮军小军官,养家糊口都费劲。他小时候在军营里混,念了一年多私塾就辍学了。11岁那年,为了帮家里,他跑去军营当兵,拿点微薄的饷银。1896年,14岁的冯玉祥正式入淮军,干过修炮台的苦力活,日子过得紧巴巴。 他不是那种混日子的人,硬是靠着韧劲在军队里闯出一条路。1902年,他投到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学了点新式军事本事。1911年辛亥革命,他跟着滦州起义闹革命,没成,差点掉了脑袋,幸好陆建章救了他一命。1914年,他在河南、陕西带兵打白朗起义军,干得不错,升了陆军第16混成旅旅长。1921年,他当上陕西督军,管兵管得严,名声渐渐起来了。 1922年,冯玉祥调到河南当督军,开始在这块地盘上折腾。他搞了个《治豫施政大纲》,禁酒禁烟,还不让穿绸衣、不让官员坐黄包车,想让社会风气硬朗点。他抄了前任督军赵倜的家,把钱拿来办中州大学,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大学,教育这块他没少下功夫。修路建桥的事他也抓得紧,河南的基础设施好了不少。老百姓看他穿得简朴,对士兵也好,管他叫“布衣将军”,口碑挺扎实。

那年夏天,冯玉祥换上粗布衣,戴个旧草帽,一个人溜到开封街头。他想看看自己的政策到底咋样,便装上街听民声成了他的招。街上小贩喊、孩子闹,挺热闹。他走累了,随手叫了辆黄包车。拉车的是个四十多岁的汉子,衣服破破烂烂,手上全是老茧。冯玉祥就跟他聊起来,问生意咋样。车夫叹气说,自从新督军来了,官员都不坐车了,他们拉车的活儿少得可怜,挣的钱连饭都吃不上。还说,大家都这样,靠官员和有钱人吃饭的日子没了。 这话让冯玉祥心里一沉。他又问了几句,车夫无奈地点头,意思是拉车的都这样苦。车到督军府,门卫一敬礼,车夫吓得差点摔了车把,才知道自己拉的是冯玉祥。他愣了,冯玉祥却笑笑,让他别怕,还请他进府喝茶。俩人聊了半天,车夫讲了拉车的苦:夏天晒得要命,冬天冻得发抖。冯玉祥听着,没多说啥,给了他三块大洋,比车费多多了。第二天,他就改了政策,把戒严时间推到晚上十一点半,还让连长以上的官员能坐黄包车。开封的黄包车生意慢慢回暖,老百姓都夸他体恤人。 这次闲聊让冯玉祥明白,政策不能光想着改风气,还得顾着老百姓的饭碗。他调整禁令,黄包车这行又活了。在河南,他还干了不少事。抄赵倜的家产,钱没进自己兜,全拿去办学。

禁缠足的事冯玉祥也推得硬,妇女解放往前迈了一步。有次私访,他碰上个挑柴的妇女,没缠足,走路稳当。她说家里穷,没钱缠足,大脚干活方便。冯玉祥买了她的柴,还掏钱请她上街宣传放足的好处。这招挺接地气,当地缠足的习惯慢慢少了。 冯玉祥在河南干得有声有色,可政治这摊水太浑。1924年,他在北京搞政变,推翻了直系军阀曹锟,把国民军整了一遍。1930年代,他当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总司令,抗日的事没少干。抗战时,他管第三、第六战区,打得挺卖力。抗战赢了,他不想打内战,搞了个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8年,他在国外弄民革的分会,7月回国准备开政协筹备会。可惜,9月1日,他在黑海坐的船失火,没逃出来,66岁就走了。 冯玉祥从穷小子混到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大人物,靠的是实干和那股子为民的心。他的改革劲头和爱国情怀,到现在还让人佩服。

0 阅读:0
历史探索者

历史探索者

历史是文化与智慧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