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年,寇准病死于雷州,他的妻上书请将灵柩运回老家。把持朝政的皇太后刘娥批准了,但却耍了一个手段,背后是对已死寇准的狠辣报复。
要说寇准和刘娥的梁子,得从北宋政坛的那些风云往事讲起。寇准是北宋中期的大腕儿,澶渊之盟的主角之一,当年力劝宋真宗御驾亲征,签下和约稳住辽国局势。这事儿让他名声大噪,但也埋下了隐患。真宗晚年,身体不行了,刘娥逐渐掌权,从妃子升到皇太后,成了朝堂的实际操盘手。寇准呢?耿直得有点过头,不太会看人脸色,跟刘娥的行事风格天然不对付。 刘娥喜欢掌控一切,寇准却老想着按自己的原则办事。比如,他反对过真宗封禅那套花钱又折腾的玩意儿,还多次直言朝廷弊端,这让刘娥觉得他是个刺头。后来,寇准被贬出京城,辗转到了雷州,算是被彻底边缘化。但即便人死了,刘娥的火气还没消,这报复的手段也真够狠。 寇准死后,他妻子宋氏上书请求把灵柩运回老家河南,这在当时不算啥稀奇事儿,毕竟大臣身后归乡是惯例。刘娥批了,但这“批”跟没批差不多。她拨的钱少得可怜,运输条件还卡得死死的,结果灵柩运到洛阳就动不了了。这招够阴,不动声色就把寇准的遗愿给堵死了。
为啥要这么干?有人说,这是刘娥对寇准生前的“清算”。寇准在朝时,跟刘娥的亲信丁谓关系也不好,丁谓后来得势,估计没少在刘娥耳边吹风。再加上寇准那股不服输的劲儿,早让刘娥看不顺眼。他活着的时候斗不过她,死了还得被她踩一脚,这心思真是细思极恐。 寇准这人,说白了就是个典型的老派忠臣。讲原则、重气节,但有时候也显得太轴,不懂得变通。北宋那会儿,朝廷里派系林立,皇帝又不总靠得住,像寇准这种硬骨头,很容易就被边缘化。反过来,刘娥这种靠手腕爬上去的,懂得怎么玩弄权术,把对手收拾得服服帖帖。 这事儿其实挺接地气的。你看现在职场不也差不多?有的人干活儿实诚,但不会拍马屁,最后还不是被圆滑的家伙挤兑走?寇准和刘娥,一个是理想主义的代表,一个是现实主义的化身,两人的冲突,某种程度上就是北宋政坛的缩影。
刘娥这手玩得虽然狠,但她也没能笑到最后。1033年,她去世,宋仁宗开始亲政。这位年轻皇帝跟刘娥不一样,对寇准的评价挺高,觉得他是个忠臣。仁宗下令把寇准的灵柩迁回老家,总算给了他一个迟来的公道。 这转折也挺有意思。刘娥活着的时候,谁敢吱声?她一走,风向立马变了。这说明啥?权谋再厉害,也架不住时间和人心。寇准熬不过刘娥,但他的名声熬过了她,这大概就是历史给忠义的一个交代吧。 说起寇准,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忠臣”。确实,他干了不少实事,澶渊之盟那次,要没他硬顶着,真宗可能就怂了,国家还指不定咋样呢。但他也有毛病,太刚了,不懂得妥协。跟刘娥这种老谋深算的比,他明显吃亏。 这人挺矛盾的。你说他忠吧,他确实一心为国;你说他笨吧,他又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可惜,北宋那环境,太正直的人往往混得不好。寇准的故事,多少有点让人唏嘘——忠义是好,但得看场合,不然就是拿鸡蛋碰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