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民主党派给毛主席递交了一份名单,希望对这些人委以工作,毛主席突然指着一个人说:“当年这位可是我的‘顶头上司’!” 张申府,1893年生在河北献县,打小就聪明伶俐。1914年考进北京大学,先学哲学,后来转到数学系,对逻辑学特别着迷。他迷上了英国哲学家罗素,还把罗素的思想带到中国,是国内最早介绍罗素的人之一。1917年毕业后留校教书,教数学和逻辑,脑子清楚得很。 1918年,他跟李大钊、陈独秀一块儿办了个《每周评论》杂志,专门传播新思想,挺进步的。到了1920年,他跟陈独秀他们商量着给共产党取名字,算是中共的创始人之一。后来在法国搞共产主义小组,还把周恩来、朱德拉进党,功劳不小。1924年,他又帮着筹建黄埔军校,推荐周恩来当政治部主任。不过,他跟蒋介石不对付,没多久就走了。1925年,因为国共合作的事儿跟党闹翻,他退出中共,专心搞学术,在北大哲学系混得跟冯友兰差不多有名。 张申府这人吧,学问好,脾气也硬,干啥都有一股倔劲儿。不过也正因为这性格,他在政治上没混太远,反而在学术圈里留下不少东西。 说起毛主席跟张申府的交集,得回到1918年。那时候,毛泽东刚从湖南跑到北京,日子过得紧巴巴。经老师杨昌济介绍,他进了北大图书馆干活儿,负责抄抄写写书目卡片,一个月赚8块钱,够糊口。当时管图书馆编目的是张申府,算是毛泽东的直接领导。 毛泽东那时候年轻,字写得不太讲究。有一次,他交上去的卡片歪歪扭扭,张申府看了直皱眉,批评他字太潦草,让重写。毛泽东虽然有点不服气,但还是老老实实改了。他后来回忆,说张申府对自己要求严,挺有学问,是个值得尊敬的人。俩人接触不算多,但张申府给毛泽东留下了印象。多年后,1938年,毛泽东还特意写信给张申府,送了本《论持久战》,信里喊他“张老师”,态度挺客气。 这段经历虽然短,可对毛主席来说,张申府不只是个“上司”,还是个有真本事的人。所以1949年看到名单时,他才会笑着提起这段往事。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民主党派忙着出力,想把一些有能力的人安排到合适岗位上。章士钊代表民主党派递了份名单给毛泽东,里头有张申府的名字。毛主席一看,乐了,指着张申府的名字说:“这位张老板,当年可是我的上级!”这话一出,旁边的人估计都愣了下,谁也没想到毛主席会突然冒出这么一句。 为啥叫“张老板”?可能是毛主席开玩笑的口吻,也可能是想拉近距离。张申府那时候已经退出中共20多年,1948年还写了篇《呼吁和平》的文章,反对内战,惹了点争议。但毛主席没计较这些,周恩来看在眼里,也没把他当外人。后来,张申府被安排到北京图书馆当研究员,继续搞他的学术。 这事儿挺有意思,毛主席一句“顶头上司”,既是回忆过去,也是对张申府能力的一种认可。虽然张申府的政治路走得坎坷,但这段旧情,毛主席一直记着。 新中国成立后,张申府没再掺和政治,安心在北京图书馆干活儿,研究哲学和逻辑学。他这人挺轴,对自己过去的错误也有反思。晚年写了本《所思》,把自己对国家、文化的想法整理出来,算是给后人留点启发。1978年,他进了全国政协,算是一种认可。1986年去世,活了93岁。 张申府这辈子挺传奇,既是中共的元老,又因为性格耿直离开政治舞台。历史对他的评价也不简单,有人说他贡献大,有人说他偏激。但不管咋说,他是个有真才实学的人,毛主席那句“顶头上司”,也算给他定了个性。
1949年,民主党派给毛主席递交了一份名单,希望对这些人委以工作,毛主席突然指着
底层史观吖
2025-07-28 09:56:43
0
阅读: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