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6月,山西五台山,林徽因趴在佛光寺大殿的木梁上,借着手电筒的微光,一寸寸辨认梁架上的墨迹。忽然,她的指尖顿住了——“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几个字在尘土下若隐若现。
林徽因,这个名字在中国建筑史上响当当。她1904年出生在杭州,家里书香气浓,父亲林长民是清末民初的政治人物,叔叔林觉民还是辛亥革命的烈士。小时候她在北京上学,1916年进了培华女子中学,文学和艺术天赋早早就显露出来。1920年,她跟着父亲去了伦敦,第一次接触到西方建筑学,从那时候起,她对建筑的兴趣就扎下了根。1924年,她考进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美术的同时还修了建筑课,打下了扎实的学术基础。1927年毕业后,她和梁思成结婚,1928年一起回国,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开始研究中国传统建筑。 林徽因和梁思成这对搭档,真是把中国古建筑跑了个遍。他们去了华北、华中15个省,考察了2000多座古建筑,从隋唐到明清的细节都记了下来。她特别喜欢翻《营造法式》这种古书,还跑到乡下实地走访。1937年,她在五台山佛光寺发现唐代题记,证明那儿的东大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直接把学术界震得不轻。后来她还参与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基座花环图案和国徽深化方案,1946年又帮梁思成在清华建了建筑系。她不光是建筑学家,还是诗人、作家,跟徐志摩、沈从文这些大咖关系都不错。
再说说宁公遇,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她可是唐代的一位狠角色。她大概生活在公元857年左右,山西人,信佛教信得特别虔诚。家里有钱,丈夫死了以后,她没再嫁,而是拿出自己的嫁妆,资助佛光寺东大殿的重建。史料里她被称为“佛殿主女弟子”,名字刻在东大殿的木梁和外面的石幢上,旁边还有“已故右军中尉王”的记载。有人猜她可能跟唐末宦官王守澄有关系,但也有学者觉得她更像是出身高门大户的贵女。东大殿里还有她的塑像,端端正正地坐在佛坛边,千年来一直默默看着这一切。 1937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带着中国营造学社的团队到了五台山佛光寺。这地方经历千年风霜,早就破旧不堪,他们在这儿住了好几周,就是想找点唐代建筑的线索。林徽因爬上东大殿的木梁,手里拿着手电筒,一点点检查上面的痕迹。结果还真让她找到了——“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几个字从尘土里冒出来,旁边还有“大唐大中十一年”的日期,也就是公元857年。这意味着这座大殿已经站了1000多年。 为了确认这事儿没搞错,林徽因又跑去看殿外的石幢,上面也刻着“女弟子宁公遇”和“唐大中十一年”,跟木梁上的完全对得上。她和团队花了三天时间,把梁上的字清理干净。因为上面有土朱盖着,墨迹干了就淡,用水擦才能看清。这发现可不得了,不光证明佛光寺是唐代木构建筑,还直接打脸了日本学者之前说的“中国没唐代木构建筑”的论调,把中国建筑史往前推了一大步。
发现没多久,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就爆发了,战火把他们的考察计划全打乱。林徽因和团队只能收拾东西南下,把佛光寺的测绘图纸和笔记塞进背包带走。这些东西在战乱里成了他们的宝贝。同年7月9日,《北平晨报》报道了这事儿,学术界炸开了锅。后来他们辗转到了四川李庄,条件特别艰苦,林徽因肺病还加重了,但她硬是撑着整理佛光寺的资料,用放大镜看笔记,研究唐代建筑的特点。 在李庄,林徽因和梁思成开始写《中国建筑史》,把佛光寺的发现写进去。1946年回到北京后,她在清华教书,还帮着建了建筑系。她一直为保护北京的四合院和城墙奔走呼吁,还设计了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布局。1955年,她因为肺病去世,才50岁,葬在八宝山,墓碑是梁思成设计的,上面有她画的花环图案。她的研究成果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基石,佛光寺东大殿后来也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徽因发现宁公遇的题记,不只是找了个老建筑那么简单。这事儿证明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水平,把历史往前推了好几百年。之前日本学者老说中国没这种东西,林徽因直接用事实怼了回去。她和梁思成的工作,让大家重新认识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后来佛光寺东大殿成了国宝级的文物,也多亏了这帮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