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处理杨宇霆和常荫槐的问题上,张学良遇到了的最大挑战是他们所带的那支由心腹组成的武装警卫连。这支卫队的存在,无疑成了张学良实施计划的最大障碍。那么,张学良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张学良,人称“少帅”,1901年出生在辽宁,是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长子。1928年,他爹被日本人炸死后,他接手东北军,成了东北的掌舵人。那年他才27岁,年轻气盛,却得面对一堆老狐狸。东北易帜后,他把东北归顺南京国民政府,可这决定让不少奉系元老不爽,尤其是杨宇霆和常荫槐。这俩人一个是军事大佬,一个是行政能手,手握实权,还想架空张学良。 更麻烦的是,他们有支武装警卫连,人数不多但全是死忠,武器也好,随时能拼个你死我活。张学良要动他们,就得先搞定这支卫队,不然稍有差池,整个东北可能乱成一锅粥。 杨宇霆,1885年生,辽宁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脑子活得很,是张作霖的参谋长,帮奉军打下不少江山。他精于算计,但脾气硬,和张学良早就不对付。他背后有个“士官派”,老想着压张学良一头。
常荫槐,1888年生,吉林人,法政学堂出身,当过黑龙江省长,管铁路也是一把好手。他跟杨宇霆穿一条裤子,反对易帜,想在东北自己说了算。俩人联手,野心不小,威胁直指张学良的地位。 他们的武装警卫连是心腹组成的,忠诚度没得说。张学良要下手,这支卫队就是横在面前的铁板,踢不动还容易伤了自己。 1929年1月10日,张学良出手了。他知道硬碰硬不行,得用脑子。那天,他请杨宇霆和常荫槐到帅府谈事,表面上是聊军事,其实早有打算。帅府有规矩,进门不能带枪,警卫连只能留在外院等着。 张学良安排人稳住这帮卫兵,让他们放松警惕。趁着他们吃饭喝酒的机会,他派副官谭海带兵悄悄包围,把枪口对准了这帮人。卫兵没料到会这样,武器都没拿在手上,只能束手就擒。整个过程快准狠,没费多少力气,警卫连就被收拾了,全被押走关起来。
卫队一倒,杨宇霆和常荫槐就成了光杆司令。张学良当晚下令,在帅府“老虎厅”直接处决了他们俩。行动干净利落,没给对方翻身的机会。 “杨常事件”一了百了,张学良的地位稳了。第二天,他通电全国,说这俩人“谋反”,威胁东北稳定,还开了记者会,把事情讲得合情合理。东北军里那些不服他的声音也消停了,大权算是彻底抓在手里。 可好景不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趁乱占了东北,张学良按蒋介石的意思不抵抗,撤了军,丢了地盘,被骂得狗血淋头。后来1936年,他搞了“西安事变”,逼蒋抗日,结果自己被软禁了大半辈子,2001年在夏威夷去世,活了100岁。 杨宇霆和常荫槐呢?他们能力强,但野心太大,最后栽了。他们的死让奉系少了两员大将,也让东北在对日交涉上少了些底气,为后来的失守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