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年毛主席去湖南视察工作时,向省委同志询问:刘春泉到哪里去了 “1974年11

神秘符文启灵 2025-07-28 00:43:32

74年毛主席去湖南视察工作时,向省委同志询问:刘春泉到哪里去了 “1974年11月15日晚,你们能把刘春泉请来吗?”车门刚被拉开,毛主席便压低声音朝随行的湖南省委干部发问。话音未落,身边几位工作人员对望一眼,立刻分头联络。那一刻,长沙初冬的寒意被一句轻声询问瞬间驱散。 省委干部匆匆赶到省湘剧院时,刘春泉正在后院陪孩子练功。她已离开舞台九年,没料到最高领袖点名要见。一阵风一样的脚步声扑面而来,“毛主席问您在哪里!”院里灯光昏黄,却挡不住她眼里的惊讶与激动。“他还记得我?”一句话脱口而出,声音有些发颤。 为什么是她?答案要追溯到1956年北京怀仁堂的那个夜晚。刘春泉临时顶替,出演《六郎斩子》中威风凛凛的杨延昭。演到“大义灭亲”的一声呐喊,全场屏息。台下第一排,一位身着灰色中山装的观众将手掌轻拍在膝头,节拍稳稳贴合锣鼓点。刘春泉退场时,透过幕帘看到那人微微抬头,神色欣慰。那是她与毛主席第一次“对戏”。 早在站上京城舞台之前,刘春泉的成长轨迹就带着浓烈的旧社会烙印。她出生在流动戏班,父亲唱旦,她跟着跑龙套。四岁那年戏班临时缺“娃娃生”,她举手自荐,换来一顿饱饭。父亲心疼却拗不过她的执拗,“给你一年,学不成就收手。”于是,清晨的冷水嗓、深夜的马步桩填满了童年。打竹板时一次拍偏,父亲的戒尺立刻落下;可下一秒,他又亲自示范如何“脱把儿”稳准狠。严厉与慈爱交织,闯出了日后舞台上的火候。 抗日战火烧到湘江流域,戏班子四散逃命。饥饿、轰炸、颠簸,刘春泉却没丢嗓子。她把枯树枝当枪杆,在难民队伍里反复练“翻枪”,被人嘲作疯丫头。也正是这股狠劲,1947年让田汉夫妇在长沙茶园里看呆——“全身都是戏,但气口要留后劲。”田汉的提醒,她牢牢记下。 新中国成立后,戏曲布局重整。有的同行忙着改行拿工资,她却咬牙坚持“小生不拆,胡子不摘”。1956年全国巡演时,一篇《湘江边走出的女小生》登上北京报纸。毛主席的秘书看到报道,电话直拨长沙:“来怀仁堂。”从此,一位湖湘女艺人与国家领导人之间的“戏曲缘”开始延续。 1958年武汉八届六中全会期间,毛主席欣赏完她的《六郎斩子》,当场点名再看《卢俊义上梁山》。演出后,主席乐呵呵地说:“同乡戏味,辣得过瘾。”此后每回返湘,他总爱掐着戏点,或在省委小礼堂,或在岳麓山下,静静等她亮相。刘春泉自嘲:“我成了主席的‘随访节目’。” 荣誉接踵而至:省里汇演四出夺魁,《生死牌》进京拍成彩色电影。可1960年代中期风云突变,她被迫离开舞台。“别怕,莫掉队。”丈夫黄湖拉着她的手轻声安慰。舞台熄灯,她转身钻进幕后潜心琢磨唱腔改革,把老腔本子一句句拆开再拼,试图给湘剧注入新的节奏。只是,当年的掌声仿佛隔了一堵墙,偶尔想起,心里酸胀。 九年光阴倏忽过去,毛主席在省委座谈会上忽然发问:“刘春泉到哪里去了?我怎么没见她。”一句关切,像一道聚光打在沉寂角落。几天后,长沙红色剧场灯火通明,《生死牌》《六郎斩子》轮番上演,连排二十多个传统剧目,被拍成录像送往北京。毛主席看完,批语六字:“虽观旧居,如阅新篇。”这份珍贵的肯定,被湘剧院裱起来挂在排练厅正中。 那时刘春泉年近五十,体力大不如前。可她硬是把“吊嗓子”时长加到早晚各三小时,旁人问她图什么。“嗓子是庄稼,不浇水就荒。”她笑着摆手。不得不说,老戏骨这股韧劲,真让年轻人汗颜。 1976年初夏,她最后一次接到中南海来信,邀请赴京参加地方戏汇演。正要动身,却传来毛主席病重的消息。这封未及兑现的请柬,她一直珍藏在箱底,谁碰都不许。晚年接受采访,她眼眶红了:“他把文艺工作者当自家娃,我们哪能不尽心?” 1982年,《李白戏权贵》在全国引起轰动。媒体赞她“扮相英气、声情并茂”,她却只道一句:“戏好,是观众抬的。”此后一批批学生从她身边出去,有人留团,有人进校,她悉数记得,“别把老派味道丢了”成了口头禅。 2012年7月15日凌晨,刘春泉合上了眼。病房里,墙上一幅照片特别醒目:舞台正中央,一个扎着盔帽、亮相抖须的小生被灯光包围,台下隐约能见首排那张熟悉的面庞,眉眼含笑,掌心轻拍——照片没有声音,却让人仿佛听到久违的喝彩。 有人说,一部地方戏要活,就得有人愿意咬着牙守。刘春泉守了一辈子,毛主席以无数次掌声回馈。两位同乡,一位政治巨人,一位舞台精灵,在历史与艺术的一隅交汇,留下了别样温暖的注脚。

0 阅读:67
神秘符文启灵

神秘符文启灵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