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广西果德县的侯甸是一位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卓越的特工,此时他已经成为这片土地的县长。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侯甸率领一支精英部队悄悄靠近必罗村的一座普通农舍。
这个农舍并非寻常之地,而是一个隐藏着危险的据点,蒙斌及其汉奸团伙正在此密谋背叛抗日事业。他们的存在如同一枚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给抗战造成无法预料的灾难。在侯甸的指挥下,这次袭击既精准又迅速。夜色为他们提供了完美的掩护,而村中的汉奸们却毫无防备地迎来了这场突如其来的攻击。
侯甸,出生于广西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自幼接受良好教育,早年积累了扎实的学识基础。1939年,随着抗日战争进入更激烈阶段,侯甸被派往桂林,担任南方各省的秘密联络员,这一职责至关重要,涉及抗战多方面的信息传递与战略部署。
在桂林,侯甸凭借广泛的人脉和卓越的智慧,成功建立了高效的信息收集和传递网络。由于出色表现,他得到了“特工之王”李克农的高度认可,并被派入广西桂军的核心层,这是对他能力的极大肯定,也是对他忠诚和效率的信任。
进入桂军后,侯甸利用自身的背景优势迅速融入新环境。他重新联络了多位旧日同学和朋友,这些人如今多半已身居广西军政高层。侯甸不仅恢复了旧日友谊,还以卓越的工作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在桂军中逐渐站稳脚跟。
在与桂军大员程思远的合作中,侯甸展示了他在策略和行动上的非凡才能。程思远,桂军重要人物,对侯甸的加入表示欢迎。他们的合作始于一次偶然的会议,侯甸对某次军事行动的见解让程思远刮目相看,从此侯甸成为他的得力助手。
在程思远的支持下,侯甸的职责迅速扩展,不仅限于战术层面的情报工作,还开始利用自己的文学才华为抗战贡献力量。他的一系列抗战文章不仅政治敏感,还充满深刻的情感表达,迅速在桂系内传播开来。
这些文章详细记录并揭示了日军在华南地区的种种暴行,如无差别的屠杀、焚烧村庄及对平民的虐待。每篇文章都流露出侯甸对国家深沉的关切和对民族未来的担忧。侯甸巧妙地将战事报道与感人肺腑的叙述结合,让读者不仅了解事实,更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对和平的渴望。
由于文章的感染力和号召力,程思远经常将其用作激励士兵和民众的抗战宣传材料。在部队中,侯甸的文章被广泛用于提振士气,让士兵们明白自己的战斗意义及其必要性。在更广泛的民众中,这些文章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国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促使更多人参与抗战和支援战争行动。
除了文字战,侯甸在情报搜集和分析方面也表现出色。通过他的工作,桂军能够获取准确的日军动态信息,这对战场决策至关重要。侯甸通过与地下工作者和当地群众的互动,巧妙地收集了大量有关日军秘密活动的情报。
随着时间推移,侯甸在桂系内部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他的文章不仅是文字输出,更成为桂系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渠道。
1944年,侯甸被任命为果德县县长,负责该地区的抗日活动。11月,随着日军逼近,果德县局势日益紧张。此时,蒙斌的汉奸团伙占领了必罗村,该村地处要道,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一旦被敌占,整个果德县都将面临重大风险。
侯甸得知情况后迅速行动。他组织了一次精心策划的夜袭,选择了月黑风高的夜晚,确保行动隐蔽性和突然性。他亲自率领正规军,从多个方向同时向必罗村发动了猛攻。在侯甸的指挥下,部队迅速切断了村庄的所有通路,有效隔绝了汉奸与外界的联系。
夜幕下,激烈的战斗在村内外展开。士兵们与蒙斌的汉奸团伙在街头巷尾展开殊死搏斗。这些汉奸在日军支持下,拥有大量武装装备,使得战斗异常激烈。然而,在侯甸的精准指挥和地方抗日武装的协助下,正规军逐步压制了敌人的火力,最终控制了整个村庄。
战斗持续了整夜,直至天色微明,必罗村的每个角落都遭到了彻底清剿。随后的搜索行动中,侯甸的部队在山林和县城的隐藏地点中逮捕了蒙斌及其所有重要的汉奸同伙。这些人在被抓获时慌乱不安,他们从未预料到会在自己的老巢遭遇全面围剿。
消息传出后,汉奸的家族和朋友陷入极度恐慌,他们意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