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河南医生宋兆普免费到孤儿院看病,可没想到竟发现8成孩子的肚皮比纸还薄,而且体内排泄物也清晰可见,于心不忍的他变卖家产,掏空医院9700多万去救治,不料这一决定竟然拯救了3000多条人命! 宋兆普,河南省汝州市金庚康复医院的院长,早已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人物。 他对银针的依赖,几乎到了执着的程度。在他眼里,银针不只是中医的一种工具,更像是一把“随身携带的枪”,无论何时何地,他都时刻准备着用它救人。 每次出门,宋兆普都会将银针带在身边,哪怕是日常的简单出行,也不例外。 这种习惯,已深深融入了他的生活。 有人称他为“在世华佗”,这不仅仅是对他医术的认可,更是对他医者仁心的高度评价。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宋兆普依旧没有改变他这个习惯,依然带着银针,像往常一样,走到哪里就“扎到哪里”。 在这段期间,他共施了超过300针。 这些针,不仅仅是在会议现场的代表们之间进行,宋兆普甚至还主动带着人大代表的名牌走到街头,为路人施针,受到很多群众的热烈欢迎。 每当他在街头一停,立马就有不少人围过来寻求治疗,大家对于他的亲切和医术的信任,显而易见。 无论是在三尺讲台还是在街头巷尾,宋兆普都始终保持着一颗为民服务的心。 每一针扎下去,仿佛都带着他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患者的责任。 最让人敬佩的还是在2009年宋兆普的一个决定! 2009年,宋兆普带着治疗经验和满腔热情走进了一个孤儿院,原本只是一次例行的义诊活动,他并没有预料到,这次探访会改变他的一生。 走进福利院,他被眼前的情景深深震撼。 院里的孩子们,身体瘦弱得几乎皮包骨,几乎每个孩子的肚皮都薄得像纸一样,肠道、排泄物都隐约可见。 令人痛心的是,这些孩子不仅因为长期营养不良而消瘦,而且大多数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脑瘫患儿的数量异常庞大。 有些孩子甚至已经因为长期躺在床上,生出了深深的褥疮,但他们的眼神依然坚定,充满了渴望和希望。 特别是一个年仅三岁的男孩,他不停地用头撞击冰冷的床栏,动作单调而机械,护工告诉宋兆普,这是脑损伤所导致的刻板行为,尽管他们已经尽力去安抚,但仍旧没有找到任何有效的治疗方法。 宋兆普看着这些孩子,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他意识到,如果现在不尽全力去救助他们,这些孩子可能一辈子都会生活在无尽的痛苦和折磨中,甚至可能永远失去改变命运的机会。 毕竟,他们还那么年轻,还有那么多的希望和可能。 看到这些孩子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坚强地生活,宋兆普心中的那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那个时刻,他决定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要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个改变者。 两三个月过去,医院的资金几乎所剩无几,宋兆普开始动员全院的医生和护士进行捐赠,大家都明白这是生死攸关的时刻,但依然感受到重重压力。 看着一个个孩子的眼神逐渐黯淡,如果不采取措施,不久之后,很多孩子就可能再也无法挺过这段艰难的时光。 眼看着资金一再消耗,宋兆普别无选择,最终将自己医院的全部收入和以往存储的价值9700多万的名贵药材投入到救治工作中。 尽管如此,资金和精力的投入并没有减少外界的质疑声,反而迎来了更加巨大的精神压力。频繁的举报接踵而至,不少不明真相的人指责医院不具备治疗这些孩子的资格。 举报的数量庞大,甚至引起了各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媒体开始关注这件事,经过全面的调查和现场核实后,终于确认了宋兆普和医院的工作是诚心救助,而非做表面功夫。 媒体的深入报道让这个故事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记者们不禁为眼前的一幕幕心碎,许多人在现场哭泣着离开。 看到这些孩子艰难的生存状态,宋兆普的付出和坚持让社会为之动容。 公众对他的评价也逐渐从“医生”转变为“再世华佗”,并称他为“配享太庙”的伟大人物。 国家了解到他的事迹后,也提供了资金补助,将医院设为脑瘫患儿定点康复机构。 不过,他的善举并没有停在河南。 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飘到哪里,就在哪里扎根。 宋兆普团队22次深入新疆,不仅在和田地区援建了四家康复中心,还手把手培养了700多名维吾尔族青年康复师,把希望的火种留在了边疆。 如今早该退休的宋兆普还在一线。 当初那个看似“疯狂”的决定,像滚雪球一样,最终拯救了几千孩子的命运。 这听起来像个传奇,甚至有些不真实。 毕竟,在当今这个精于计算的社会,有多少人敢为了一群素不相识的孩子,押上自己的一切,甚至背上一辈子都可能还不完的债? 参考资料: 《央视新闻:脑瘫儿童康复“9700万风波”事件调查》,2012年。
医生说贵是因为他们见过很多穷人看病
【59评论】【43点赞】
无名
大爱满人间[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