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金圣叹被砍头时,他悄悄对刽子手说:“我耳朵里有200两银票,你先砍我,钱就归你了!”刽子手听后大喜,这买卖可干,手起刀落,刽子手赶忙捡起纸团,然而打开后,大惊失色!
明末清初,社会乱得一团糟,老百姓日子不好过,读书人也没心思去考功名,反而忙着写书写本子。
这里面蹦出个金圣叹,生在苏州一个富裕家庭,打小生活挺滋润。
家里人供他读书念经书,可他偏偏不爱儒家那一套老东西,更喜欢读《水浒传》这类闲书,十来岁就开始评点里头的人物,写得津津有味。
后来家里倒了霉,日子越过越穷,但读书的机会还在,金圣叹的心里却转了弯,他不再盼着考科举当官,反而笑话那些死读圣贤书的同学。
作为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不去考试不行,金圣叹每次参加科举都故意捣乱。
考题明明让考生写大道理,他偏不照办。
一次题目是“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考官想让大家聊聊怀才不遇的事,他却在卷子上画了个和尚和一把剃刀,说和尚剃头后脑袋像个瓜,考官气得跳脚,金圣叹在老家成了名人。
另一次考题“如此则安之动心否乎”,要求讲如何抵御诱惑,金圣叹却写了三十九个动字,等考试结果出来又是垫底。
有人问为啥写三十九,他说孟子讲过“四十不动心”,所以写三十九表示还差一点点。
这事儿传开后,大家都知道他才学好,却玩世不恭,考官把他列入黑名单,不许他再考。
后来考官直接废了他的读书人身份,意思是他得和普通人一样交田税。
金圣叹想重新拿回身份,只好化名张人瑞参加小考试,这回他老实作答,顺利通过。
尝到甜头后,他不敢再闹考场了。
经过这些怪事,金圣叹在当地小有名气,但在文人圈子里还是个小角色。
明末乱世一来,他靠一项副业火了,那就是扶乩,说白了就是当神棍,说能请神上身替人排忧解难。
他给自己取了外号叫泐大师,为了显本事。
金圣叹能干这行走红,靠的是脑瓜子灵光,还有个大靠山钱谦益帮衬。
据传他装成东晋高僧慧远忽悠钱谦益,两人引经据典还写诗应和,钱谦益信以为真,把泐大师介绍给圈子里的朋友。
钱谦益是南方文人领袖,经他一推,找泐大师的人就排上了队。
金圣叹来者不拒,总能帮着解难题。
江南才子叶绍袁的女儿叶小鸾年轻轻死了,叶绍袁伤心坏了,求钱谦益介绍泐大师招魂魄。
金圣叹弄法式扮成叶小鸾说话写诗,诗句写得清秀像小姑娘的作品,叶绍袁信得死死的,还流传出去让清朝读书人以为叶小鸾是才女,其实全是金圣叹写的稿子。
除了解惑,金圣叹也玩预言,跟叶绍袁聊天时放话清兵十年内过不了长江,结果十一年后清兵真打南明,叶绍袁更坚信泐大师神了。
这些靠的是金圣叹关心政局,脑子里有见识,才跟天南地北的客人聊得开。
这么看,他不只会评书,政治上也有两把刷子。
可惜金圣叹脑子好使,最后却栽在了官场上,丢性命。
顺治时候,吴县当官的任维初横征暴敛,老百姓日子苦,金圣叹等文人写过文章嘲笑他,任维初记恨在心。
顺治十八年正月,顺治帝病死,全国哭丧三天,吴县祭典上学生们不老实哭丧,却把告任维初的状子递给巡抚朱国治。
朱国治和任维初是一伙,没查案子,反把学生们抓了。
为了吓唬人,朱国治给他们扣通海罪的帽子,就是说他们私通郑成功,上报到朝廷。
案子一变大,朝廷派人查,牵连许多无辜。
金圣叹当过当地名士又写过讽刺文章,成了重点对象,被关进死囚牢。
进了牢,金圣叹知道活不了,但人没改搞怪性子。
一天他叫狱卒捎个秘密给家人,递个纸条,狱卒偷看后发现写着花生米和豆干一块嚼有核桃味,原来是金圣叹的小把戏。
行刑那天儿子来告别,儿子哭得不行,金圣叹却给儿子出对子,上联是莲(怜)子心中苦,儿子答不上,他自接梨(离)儿腹内酸,表达对儿子的心疼。
砍头前他耳朵塞两个纸球,头落地球滚出来,一张写了好字一张写了疼字,这是金圣叹最后一个玩笑。
历史上读书才子多,金圣叹不算风流,但玩世不恭的性格让老百姓喜欢,清朝时候他故事传满街。
现在有人说他是抗清义士,其实是误会。
顺治看过他东西,他还写过诗表达感激,他没恨满清朝廷,就是爱叛逆主流价值观,像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这份不正经劲儿,给我们留下不少好故事。
对此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