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毛主席重回故乡,祭拜父母时发现坟头早已破败,工作人员提议重修坟墓,而毛主席的一句话却让人肃然起敬。 1927年毛主席离开韶山,这一去就是32年,那32年里,关山隔着,战事连着,跟家乡的音讯常常断了线。 可就算这样,只要有一星半点儿机会,他总要打听家乡的新鲜事,托人跟亲朋故旧说上几句话。 全国解放后,家乡的父老乡亲一趟趟进京看他,拉着他的手说“回韶山走走吧”,他总是笑着应着,直到1959年6月25日,才真的抽开身,踩上了回韶山的路。 领袖回家,没有前呼后拥的车马,没有亮闪闪的排场,就像个出门多年的游子,揣着一肚子的真诚,带着小时候的那份情分。 临走前,他跟负责安全的罗瑞卿说定了三条:别派干部去韶山,特别是公安人员;让我能自在走动;到了地方,得让我多看看乡亲们。 下午的时候,三辆小车从长沙出发,过了湘潭古城,一路往韶山奔,刚进银田寺地界,他就让司机把车开慢点。 车窗外面,快黄熟的稻子被夏风一吹,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浪,田里的人安安稳稳地干活,脸上带着笑,这光景,让他想起多少旧事,心里翻起多少滋味? 下午5点40分,车进了韶山冲,在韶山招待所门前慢慢停下。 毛主席下了车,精神头足得很,脸上笑着,跟在这儿等他的当地干部一一握手,开口就是浓浓的乡音:“乡亲们好!” 一进住的地方,他就跟韶山招待所的党支部书记毛伟昂逗趣:“你去把‘山神’请来吧!” 毛伟昂知道,主席是想见韶山公社的书记,赶紧跑去叫人。 公社书记毛继生听说了,几步就跑到毛泽东住的地方,攥着主席的手直激动:“1954年我代表乡亲们去北京看您,您说想回韶山,我们天天盼,夜夜盼,您可算回来了!” 毛主席拉着他坐在沙发上,立马问起家乡的庄稼、工厂,老百姓过得怎么样,还有小时候的老师、同学、亲戚们好不好。 他一边说,一边掰着手指头数要请的人,老共产党员、老农协会员、赤卫队员、烈士家属,还有表亲、堂兄弟,最后说:“明天晚上让他们来吃饭。” 那天夜里,这位阔别家乡32年的游子,心里头激动得睡不着。 先是跟湘潭、韶山的干部聊粮食收成、水利工程,又跟警卫员杨明拉家常,最后还在灯下批文件,一直到后半夜。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韶山冲的林子还没醒透,毛主席就悄悄起来,一个人往父母埋骨的土地冲楠竹圫走,随行的人发现了,赶紧跟上去。 山路坑坑洼洼,长满了带刺的藤条,他走得却挺稳当,步子还快,到了坟前,随行的人没准备花圈鞭炮,顺手折了几枝松枝。 毛主席接过松枝,轻轻插在坟头,恭恭敬敬鞠了三个躬,嘴里念叨着:“前人辛苦,后人幸福!” 站在坟前看了好久,毛继生问:“主席,要不要把坟修修?”他说:“不用,填一填就行,每年清明节你们帮着培点土。” 下山的时候,他跟大家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信鬼神,但生我的父母,教我的党、人民、师长、同志和朋友,不能不认。” 32年才回一次老家,不是不想家,是肩上的担子实在太重,从离开韶山那天起,他就一头扎进了革命的洪流里。 秋收起义点燃的星火,工农武装割据开辟的道路,长征路上踏过的雪山草地,抗日战争里运筹的帷幄,解放战争中指挥的决胜,一路走来,心里装的是全中国老百姓的解放。 新中国成立了,国家到处是要拾掇的摊子,他又扑到建设上,琢磨着怎么让地里多打粮食,怎么让工厂多出机器,怎么让老百姓能吃饱穿暖,哪有空闲回故乡? 对家乡的那点念想,只能压在心底,直到国家的架子搭起来了,局势稳当了,才终于能踏上归途。 不让修父母的坟,是因为他的信仰,也是他的作风,作为共产党人,他不信那些鬼神之说,觉得怀念父母不在坟头修得多气派,而在心里记着那份养育之恩。 一辈子都过得朴素,知道一分钱一粒米都得用在正经地方,心里想的是把有限的财力物力投到修水库、办学校、建工厂上,用到改善老百姓的日子上,而不是花在修坟上。 他用自己的做法告诉大家,真正的孝顺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是把对亲人的那份心,变成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 他这一辈子,都在为老百姓忙活,革命的时候,领着中国人民跟三座大山硬碰硬,打了二十多年仗,打出了一个新中国,让老百姓不再受欺负,能挺直腰杆当主人。 新中国成立后,又为国家的工业化操心,为地里的收成费神,为让更多人能认字办学堂,推动土地改革让农民有自己的地种,搞扫盲运动让大家伙儿能读书看报。
西游记中,玉帝和如来比,到底谁更惨?[捂脸哭]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