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凯说,美国许多的人工智能数据库,都建在冷战时期的山洞里。 他说,我们的绝大多数的数据库,都是建设的非常漂亮的,都在平坦的,繁华的地段。这在平时是没有问题的,上班也方便,交通也便利。但是,我们没有考虑到万一,万一发生战争,这些数据库都是会被首先摧毁的。 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夏延山军事基地,这座冷战时期的地下堡垒,拥有数百米厚的花岗岩屏障,能抵御核攻击,内部配备抗震结构和独立生命支持系统,至今仍是美军战略指挥的核心节点。 这里的指挥中心由 15 座钢板焊接的大楼组成,底部用 4.5 吨重的弹簧支撑,楼与楼之间留有防震间隙,即便遭遇核爆冲击也能保持运作。 更绝的是,基地内储备的物资能供 800 人维持 30 天,完全与世隔绝也能正常运转。这种级别的防护,放在今天依然是顶级配置。 再看宾夕法尼亚州的博伊尔斯小镇,地下 66 米深处的石灰岩矿洞里,藏着铁山公司的超级数据中心。这里原本是冷战时期为防核灾难修建的商业避难所,现在成了全球最安全的数据堡垒之一。 相比之下,中国的数据库大多建在城市繁华地段。像哈尔滨国际数据城,占地 25 平方公里,规划在平坦开阔的工业新城,周边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 这种布局在和平时期优势明显,方便技术人员上下班,也便于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但高志凯提醒,这种 “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的做法,在战时可能成为致命弱点 —— 敌方第一波攻击就可能摧毁关键数据节点。 美国的山洞数据库则完全是另一套逻辑。夏延山基地不仅是军事指挥中心,还承担着太空监测、导弹预警等任务,其计算机网络能实时处理全球卫星、雷达数据。 铁山公司的数据中心更是把 “安全” 刻进基因:恒温恒湿的环境、多层物理防护、独立电力系统,甚至能抵御生化武器攻击。这种设计思路,显然是把 “万一发生战争” 的可能性考虑到了极致。 更值得玩味的是,美国这种布局并非偶然。冷战时期,为应对核威胁,美国在全国范围内修建了大量地下设施,从核掩体到储备仓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地下防御体系。 微软的海底数据中心计划,更是把这种安全思维推向极致。2018 年,微软在英国奥克尼群岛附近的北海海底部署了一个由 864 台服务器组成的数据中心,完全由可再生能源供电,利用海水自然冷却。 虽然这是为了环保和降低成本,但海底环境本身就具备天然的防护性 —— 除非动用潜艇部队,否则很难对其发动攻击。这种思路,和美国把数据库藏进山洞的逻辑如出一辙。 反观中国,数据中心建设更注重效率和规模。贵州的大数据中心、华为的山洞数据中心,虽然也利用了自然环境(如贵州的低温),但更多是出于节能考虑,而非军事防御。 这种差异,本质上是战略优先级的不同:美国在追求技术领先的同时,始终把安全冗余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则更关注如何快速推进数字化进程,抢占市场先机。 当然,高志凯的观点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现代战争中网络攻击比物理摧毁更具威胁,把数据库藏进山洞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但支持者反驳,物理安全是网络安全的基础,尤其是在大国对抗的背景下,关键数据的物理防护不可或缺。 总的来说,美国把人工智能数据库藏进冷战山洞,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现实的选择。这种布局背后,是对国家安全的深度考量,更是对未来潜在风险的未雨绸缪。 而中国的数据中心建设,虽然在便利性上占优,但在极端情况下的生存能力,或许真该向美国的 “山洞哲学” 取取经。毕竟,科技竞争不仅是速度的较量,更是耐力的比拼。
高志凯说,美国许多的人工智能数据库,都建在冷战时期的山洞里。 他说,我们的绝大多
猫贪余温
2025-07-27 03:33:56
0
阅读:2470
云侠
重要数据库要在几百公里的地方建立1-2个同步备份。重要的通信链路要有多路径环路备份。
用户12xxx24
数据中心是分布式的 城市放一个 防空洞放一个 海底放一个 互相数据拷贝
用户10xxx88
贪吃蛇盾构机正在崇山峻岭中打洞,总有一天会挪进去的
陶陶9511
必须点赞👍!居安思危!
KU2003
数据中心,重要链路,必须安全。物理炸掉了,根本不用网络攻击。
奋斗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momo
未雨绸缪,要有忧患意识底线思维!
磐石Q
中国山多洞也多…[眯眼睛笑][加油]
上善若水
国家要重视这个问题!
manuel
局安要思危!
用户13xxx58
别人美国整天老想要打仗
幸福时光
安全第一。
分析一切
中国山多,美国才多少山。。再过十年,目前的数据储存中心全过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