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40师参谋长黎原因为打仗太厉害,资历却不够,军长为了提拔他,接连调

棉花糖小仙女 2025-07-26 18:42:06

1951年,140师参谋长黎原因为打仗太厉害,资历却不够,军长为了提拔他,接连调走3任师长,不久,黎原就在朝鲜大放异彩!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春天,朝鲜前线的炮火声中,一个年轻的身影正在改写志愿军的防御历史。47军140师师长黎原,时年34岁,面对美军铺天盖地的炮火,他想出了一个让敌人头疼不已的办法。 1938年才加入八路军的他,在资历深厚的将领云集的部队里,显得格外年轻。但正是这份年轻,让他在思考作战方式时少了些条条框框,多了些大胆创新。 当时还是418团团长的黎原,带着部队在崇山峻岭间追击土匪。山高林密,地形复杂,传统的正面强攻往往事半功倍。黎原琢磨出一套“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的游击战法,专门挑土匪立足未稳的时候下手。 一次土匪占据了一处险要山头,居高临下,易守难攻,黎原没有选择硬碰硬,而是派小股部队不断骚扰,让土匪日夜不得安宁。同时,他暗中派人摸清了山上的水源分布,趁夜色切断了土匪的饮水来源。三天后,口渴难耐的土匪主动下山求战,正中黎原的圈套。 黎原的名声很快传到了军长曹里怀耳中,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将军敏锐地察觉到,眼前这个年轻人身上有着难得的军事天赋。但问题是,黎原的资历确实太浅,直接提拔为师长恐怕难以服众。 曹里怀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解决方案,他先让黎原兼任140师参谋长,名义上是协助师长工作,实际上是让他熟悉师一级的指挥运作。这样既给了黎原锻炼的机会,又不会引起太大争议。 接下来的一年里,140师的师长位置确实发生了几次变动。刘转连因为表现出色被提拔为副军长,刘子云调任军参谋长负责后勤协调,陈信忠则因为指挥风格与部队磨合不够理想而另有安排。 每一次调整都有其具体原因,但客观上为黎原的最终接任创造了条件。 1951年4月,当140师接到紧急赴朝参战的命令时,黎原正式担任了师长职务。 初上战场,黎原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军的炮火密度远超他在国内的任何作战经验,一轮齐射下来,阵地上的工事几乎被夷为平地。如何在这样的火力压制下保存有生力量,成了摆在他面前的头等难题。 一次激烈的战斗后,黎原在检查阵地时发现,那些挖得较深的掩体里的战士伤亡明显较少。他突然想起了在湘西山区作战时的经历,那些天然洞穴总能为部队提供最好的掩护。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浮现:既然地面工事扛不住美军的炮火,为什么不把阵地搬到地下去? 说干就干,黎原立即组织部队在阵地上挖掘坑道。这可不是简单的挖洞,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坑道要有主干道和支线,要有通风口和排水系统,还要考虑如何快速出入和相互支援。战士们开玩笑说,这是在地下建“小城市”。 最初不少人对这种“缩头乌龟”的打法颇有微词,但很快,坑道的威力就显现出来了。美军照例进行炮火准备,阵地上硝烟弥漫,似乎已经被炸成一片废墟。当美军步兵开始冲锋时,坑道里的志愿军战士突然钻出来,给敌人来了个措手不及。 临津江一线的防御战成了黎原战术思想的集中体现。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140师在他的指挥下坚守阵地长达三个月。这期间,美军换了好几波进攻部队,但始终无法突破志愿军的防线。 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美军一天就向志愿军阵地倾泻了上万发炮弹,整个山头都被削低了好几米。但当硝烟散去,从坑道里钻出来的志愿军战士依然斗志昂扬。 经过实地考察和总结,这一战法被推广到整个志愿军部队,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经典战术之一。黎原也因此在军中声名鹊起,那些曾经质疑他年轻资历的人,如今都对他刮目相看。 战争结束后,有人问黎原,是什么让他想到了坑道战术。他笑着说:“打仗就像下棋,不能只看眼前的子,要看整个棋局。美国人火力强,我们就避其锋芒;美国人装备好,我们就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兵法上说'因地制宜',朝鲜的山地地形正适合挖坑道。” 我们不难发现,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屡创奇迹,正是因为有一大批像黎原这样敢想敢干的指挥员。他们不迷信教条,不拘泥于传统,始终把实战效果放在第一位。 网友热评: 一年换仨师长就为提拔他,结果人家在朝鲜直接‘开挂’,坑道战术把美军打懵了!这才是真·实力派,资历算个啥?战功说话!“ 特殊年代敢为华国锋说话,黎将军是真汉子!现在还有几个领导能这么护着下属?” 黎原的故事能火,不仅因为他是“坑道战大佬”或“华国锋铁杆”,更因为他代表了那种“不讲套路只讲本事”的硬核精神 “如果黎原活在今天,凭他的能力和性格,能在职场或部队混得开吗? 欢迎杠一杠!” 信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47军军史》:记载黎原1951年任140师副师长,参与朝鲜战场防御作战及坑道战术创新

0 阅读:57
棉花糖小仙女

棉花糖小仙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