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50年,毛岸英与姥姥、舅舅、舅妈、表弟的最重要的一张合影,也是最后一张合影。
1950年深秋,长沙老宅的院子里拍摄了一张全家福,80多岁的向振熙老人坐在藤椅上,身边站着刚从苏联留学回来的外孙毛岸英,照片还有杨开智夫妇和他们的儿子。
向振熙是杨开慧的母亲,1930年杨开慧牺牲后,她承担起照顾三个外孙的责任,当时形势危险,她想办法把毛岸英兄弟送到上海,托付给地下党组织。
这个决定对向振熙来说并不容易,她已经失去了女儿,现在还要送走外孙们,但她知道孩子们留在长沙不安全,国民党特务一直在寻找他们。
毛岸英在上海的生活很艰难,他和弟弟毛岸青在街头流浪,靠捡破烂和要饭维生。有时候还会被流氓欺负,生活条件极其恶劣,这段经历让他过早地体验了社会底层的苦难。
1936年,毛岸英被找到并送到延安,经过短期调养后,他被送往苏联学习。在苏联期间,他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学习了政治、军事和文化知识。
1946年,毛岸英从苏联回到中国,他先在东北工作了一段时间,参与了土地改革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到北京,在政府部门工作。
1950年,毛岸英专程回到长沙看望外婆,这是他离开长沙20年后第一次回家,向振熙看到外孙健康成长,心中既高兴又感慨。
那张全家福是在向振熙的坚持下拍摄的,老人说:“我们一家人难得团聚,应该留个纪念。”当时没有人想到,这会成为他们最后一次合影。
照片中的毛岸英身材高大,穿着整洁的中山装,他亲昵地搭着舅舅杨开智的肩膀,显示出家人间的亲密关系,杨开智是长沙当地的教育工作者,一直照顾着年迈的母亲。
拍完照片后,毛岸英在长沙待了几天就回到了北京,当时朝鲜战争刚刚爆发,他主动要求参加志愿军,尽管毛泽东有些不舍,但还是同意了儿子的请求。
1950年10月,毛岸英随志愿军入朝作战,他在志愿军司令部担任翻译和秘书工作。由于能说流利的俄语,他经常协助处理与苏联顾问的联络工作。
11月25日,美军飞机轰炸志愿军司令部,毛岸英在空袭中牺牲,年仅28岁,这个消息传回国内后,向振熙老人受到巨大打击。
向振熙此前已经经历了女儿的牺牲,现在又要面对外孙的离去,尽管她理解革命的意义,但失去亲人的痛苦仍然让她难以承受。
杨开智在得知外甥牺牲的消息后,立即赶到母亲身边,他担心老人承受不了这个打击,因此格外细心地照顾她,向振熙虽然悲伤,但表现得相对坚强。
这张照片后来被捐赠给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工作人员将它妥善保存,作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展示给参观者,照片虽然有些泛黄,但人物形象仍然清晰可见。
照片记录了毛岸英短暂一生中的重要时刻,从幼年的颠沛流离,到苏联的求学经历,再到最后的英勇牺牲,他的人生充满了曲折和传奇。
向振熙在失去外孙后又活了几年,于1953年去世,她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和离别,但始终坚强地面对生活,她的故事体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坚韧品格。
杨开智继承了母亲的坚强品格,在教育岗位上工作了一生,他经常向学生们讲述家族的故事,希望年轻人能够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这张全家福不仅记录了一个家庭的团聚时刻,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在战争年代,许多家庭都经历了类似的离别和牺牲。
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毛岸英与家人的关系很亲密,尽管长期分离,但血浓于水的亲情始终没有改变。这种家庭情感在任何时代都是宝贵的。
向振熙作为一个母亲和外婆,她的牺牲精神令人敬佩,她不仅失去了女儿,还送走了外孙们,但她从未抱怨,始终默默承受着痛苦。
这张照片也反映了当时长沙的社会环境,1950年的长沙刚刚解放不久,社会秩序正在逐步恢复,像向振熙这样的家庭,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