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 “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七年前马伟明接受采访时就说,美国航母的综合电力系统还停留在第一代中压交流技术,中国已经搞出第二代中压直流技术,想追上至少得十年。当时不少人觉得这是夸张,现在再看,这话简直像拿着剧本说的。
美国花 130 亿造的 “福特” 号,现在麻烦大了。作为美国海军寄予厚望的新一代核动力航母,福特号从设计之初就被吹得天花乱坠,什么电磁弹射、先进拦阻装置、全自动武器升降机,各种黑科技堆得满满当当。可现实却狠狠打了美国的脸,这些所谓的 “革命性技术” 成了烫手山芋,让福特号成了个 “烂尾工程”。
先说说这电磁弹射系统。福特号最引以为傲的就是这个电磁弹射,设计目标是每弹射 4166 次才出现一次故障。可实际测试呢?2020 年的数据显示,平均每 181 次弹射就会出故障,到了 2025 年最新测试,故障率依然高达 1/400 次,足足比设计标准差了十倍!这意味着什么?舰载机随时可能因为弹射系统故障无法起飞,直接影响航母的战斗力。更讽刺的是,中国福建舰采用的电磁弹射系统,故障率被控制在 0.3% 以下,储能效率更是高达 90% 以上,而福特号的储能模块能量损耗却高达 35%。这差距,简直不是一星半点。
再看看负责回收战机的先进拦阻装置(AAG)。这套系统理论上能更精准地控制舰载机着舰,但实际使用中涡轮磨损严重,控制软件还经常闹脾气。2019 年美国国会的报告直接批评它 “技术成熟度不足”,建议别把关键任务交给它。更坑的是,福特号为了省钱,只装了三条拦阻索,还没备用设备。要是中间那条出故障,飞行员每次降落都跟玩命似的。2025 年的数据进一步显示,AAG 的无故障工作周期只有 460 次,只有设计指标的 3%,连传统的液压拦阻索都不如。
还有那 11 部全自动武器升降机,原本想提高装载效率,结果 2017 年服役时,能正常运转的只有两部,剩下的不是在修就是直接罢工。船员们只能靠手工搬运炮弹,效率比老式的尼米兹级航母还低。升降机的维修工作一直拖到 2021 年才基本完成,比原计划晚了整整四年,成了美军的 “反面教材”。而且这些升降机的平均故障间隔只有 218 小时,远低于设计预期的 932 小时。
除了技术问题,福特号的造价也一路飙升。原本预算 105 亿美元,交付时已经涨到 128 亿美元,加上后续的维修和升级,总成本轻松突破 170 亿美元,甚至接近 200 亿美元。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多次批评海军项目管理混乱,严重低估了技术难度,导致项目变成了 “边造边试”,成本失控几乎是必然的。
更要命的是,福特级航母的建造进度一塌糊涂。首舰福特号从 2005 年开工到 2017 年服役,耗时 12 年。二号舰肯尼迪号更惨,2011 年切割首块钢板,原计划 2022 年交付,结果一拖再拖,现在预计 2027 年 3 月才能交付。这还是采用了两阶段交付模式,先交付大部分船体,再慢慢装系统。即便如此,电磁弹射和武器升降系统还是问题不断。供应链问题、劳动力短缺、技术断层,把美国航母建造折腾得够呛。
相比之下,咱们中国的航母发展那叫一个稳扎稳打。马伟明团队的中压直流技术彻底解决了美国航母的痛点。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测试顺利,2025 年已经进入服役前的最后冲刺阶段。咱们的技术路线是 “小步快跑”,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再到福建舰,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不像美国,一下子把 13 项未经充分验证的新技术全堆到一艘航母上,结果摔得鼻青脸肿。
美国海军也不是没意识到问题。2020 年国会就要求海军在 2024 年前解决福特号的主要问题,结果没搞定。2025 年又成了新的最后期限,要求福特号年底前必须达到 “全面作战能力”。要是再搞不定,整个福特级航母项目的前景可能都得重新评估,后续造舰计划说不定要砍。可看看福特号现在的状态,想在年底前彻底解决问题,简直比登天还难。
现在,老旧的尼米兹级航母陆续退役,按计划该由福特级接替,可首舰还是个 “半成品”,二号舰交付遥遥无期,三号舰进度也让人揪心。2025 年 3 月,西太平洋甚至出现了 “无航母空窗期”,美军的全球部署计划被狠狠打乱。
马伟明教授七年前的预言,现在一一应验。这不是偶然,而是咱们中国科研人员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的结果。美国想靠技术冒险保持领先,结果把自己坑了。咱们靠稳扎稳打追上来,步子虽慢但没摔过跤。未来几年,海上力量的格局可能会变。美国的航母要是还修不好,全球影响力得大打折扣。中国要是再多几艘能打的航母,太平洋的局势就更有看头了。这场较量,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