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皇帝被敌军俘虏,杀害忠臣,却做了件朱棣也不敢做的事,获后世好评

扬宣平摄影 2025-07-26 15:01:52

建文帝朱允炆育有两子,长子名叫朱文奎,靖难之役之后杳无音讯;次子朱文圭,在朱棣攻入南京城时,仍是一个由乳母怀抱着的年仅两岁的幼儿。

朱棣篡位成功后,下令取消建文帝的皇帝尊号,并将年仅两岁的朱文圭降为庶人,史称“建庶人”,随后将他幽禁于中都凤阳的广安宫。朱棣本意是要除掉朱文圭,以断绝建文帝一脉的后患。所幸数位大臣为这个可怜的幼子上疏求情,朱棣在舆论的压力以及想显示自己仁慈的考量下,才勉强保留了朱文圭一条性命。

“少子文圭。年二岁,成祖入,幽之中都广安宫,号为建庶人。”——《明史》

此后,朱文圭便在幽暗无光的广安宫里度过了长达55年的时光,经历了从牙牙学语的幼童到白发苍苍的老者的漫长岁月。其间,明朝政权更迭频繁,经历了朱棣(明成祖)、朱高炽(明仁宗)、朱瞻基(明宣宗)三代皇帝的相继驾崩。

宫外风云变幻,朝代更迭波谲云诡,而被囚禁在广安宫的朱文圭却浑然不知,孤寂终老。当年那个受尽万千宠爱的皇子,如今已是满头白发、步履蹒跚,只能等待死亡的降临。就在这时,明英宗朱祁镇忽然想起了他。

朱祁镇一生经历波折,曾两度登基为帝。第一次即位是在1435年,1449年爆发的“土木之变”导致他被俘,朱祁钰即位,史称明代宗。次年,朱祁镇以太上皇身份返回北京,却被朱祁钰软禁在南苑,长达七年之久。

1457年,朱祁钰重病垂危,朱祁镇终于成功复辟,再次即位。同年10月26日,他释放了自永乐年间被幽禁的远房叔叔朱文圭。朱文圭及其庶母等18名家属一同走出广安宫,恢复自由。据说,长时间与世隔绝的朱文圭甚至认不出牛马等常见事物。

当年,为防止建文帝宗室死灰复燃,朱棣将年幼的朱文圭关押,杜绝其与外界的任何联系。此后半个多世纪里,朱棣的后代们心照不宣地维持着这一禁闭。

作为朱棣的曾孙,英宗朱祁镇在“土木之变”前即位十四年,从未有意释放朱文圭。但在经历“夺门之变”后,他突然做出了这一出乎意料的决定。背后的动机究竟为何?

首先,是自信。

英宗决定释放朱文圭时,身边许多近臣反对。他回应道:“有天命者,任自为之。”这句话显示出他在夺门之变后对自身权力的充分信心。

朱祁镇此言并非无的放矢,自靖难之役起,已有三代皇帝先后执政,建文帝残余势力几乎荡然无存,根本不成威胁。况且,朱文圭年老体弱,甚至连牛马都认不出,毫无社会阅历和影响力,又怎能威胁皇权呢?

其次,是收买人心。

朱祁镇靠“夺门之变”夺回皇位后,铲除了许多曾支持朱祁钰即位的大臣,包括名臣于谦、王文等人。明代宗朱祁钰也在变乱后一个月突然去世,死因成谜。

复辟后的朱祁镇政局并不稳定,尤其是于谦的死成了他政治生涯上的污点,而朱祁钰的死更添疑云。为了树立一个仁慈宽厚的形象,英宗才选择释放先帝们始终不敢放出的朱文圭。

最后,是悲悯之心。

不论英宗释放朱文圭的动机如何,其中最核心的还是出于同情和悲悯。

朱祁镇被软禁南苑的七年间,衣不蔽体、食不甘味,夜夜惊恐噩梦,生怕无法见到明天的太阳。他深知长年囚禁带来的绝望和痛苦。

自己被囚七年尚且如此难熬,朱文圭被禁五十余载,其人生必定更加悲惨凄凉。类似的境遇让英宗对朱文圭生出同情之情,最终毅然决定释放他,给予自由。

朱文圭获释后,英宗在凤阳为他重建宫殿,允许其婚娶出行自由,并配备了20名宦官、奴婢及10名妾室,尽力让他晚年生活尽量舒适温馨。

“听居凤阳,婚娶出入使自便。与阍者二十人,婢妾十余人,给使令。文圭孩提被幽,至是年五十七矣。未几卒。”——《明史》

英宗朱祁镇释放建庶人朱文圭,赢得了不少好评,但对朱文圭本人而言,这却未必是幸事。

类似《肖申克的救赎》中长期囚禁的囚犯,获释后反而难以适应外面的世界,有的甚至宁愿重回牢狱,有的选择自尽以求解脱。

朱文圭亦无力承受突如其来的自由,无法适应社会,获释不久便离世,令英宗的悲悯添了几分无奈与惆怅。

英宗一生未有显赫功绩,留给后人的两大举措,一是释放朱文圭,二是废除皇帝死后宫人殉葬的陋习,这些举措为他并不光彩的政治生涯增添了几许光辉。

0 阅读:23

猜你喜欢

扬宣平摄影

扬宣平摄影

扬宣平带你看不一样的风景,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