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萧华找到孙继先,传达军委指示,让其负责导弹靶场建设。孙继先因对导弹

受伤的梦娇 2025-07-26 14:52:40

1957 年,萧华找到孙继先,传达军委指示,让其负责导弹靶场建设。孙继先因对导弹技术一窍不通,当场推辞,然而上级态度坚决,他最终接下重任。 1960 年 11 月 5 日清晨,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一枚 17.7 米高的导弹喷射出橘红色火焰,呼啸升空。 很快,溅落区传来 “精确命中目标” 的消息,现场科技人员与官兵们激动相拥。 这枚让西方世界咋舌的 “争气弹” 背后,藏着段少有人知的事 —— 一个不懂导弹技术的开国中将,怎么在戈壁滩上建起了中国第一个导弹试验靶场。 强渡大渡河的老红军,为何能接下这科技重任? 1957 年深秋,在北京总干部部会议室,孙继先拿着萧华递来的绝密文件,以放牛娃出身、不懂技术为由推辞。萧华则以强渡大渡河为例,鼓励他攻克 “科技大渡河”,孙继先深受触动。 孙继先听了这话,心里翻江倒海。 他清楚,导弹工程是国家顶级机密,负责人必须绝对可靠。自己从长征走到抗战,再到解放战争,政治上的忠诚没话说,这一点上级心里有数。 更重要的是,军委看好他的工程协调本事。 在朝鲜战场时,孙继先指挥过几万官兵修地下坑道,把美军的 “钢铁洪流” 死死挡在了防线外。那些往山体里挖了几十米的隐蔽工事,和导弹靶场要建的发射井、观测站,在建造上有不少相通的地方。 后来聂荣臻元帅也说过:“能在朝鲜把坑道修成‘地下长城’的人,在戈壁滩上肯定能建起导弹城。” 这么一想,孙继先心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上来了,再难也得把这事干成。 1958 年 10 月,一列列军列悄悄往内蒙古额济纳旗开。 孙继先站在吉普车上,看着窗外飞沙走石的巴丹吉林沙漠,在心里对自己说:“当年红军能过雪山草地,今天我们在这‘死亡之海’照样能扎下根!” 按中苏协定,苏联专家说建这个基地得 15 年。可孙继先立下军令状:“三年,必须完工!” 到了地方,头一个难题就是水。 10 万官兵挤在临时搭的 “地窝子” 里,条件差得很。每天每人就分到半壶水,还是又苦又涩的盐碱水。 孙继先带头去打井,连着半个月泡在齐腰深的泥浆里,身上没干过。 等第一股清水冒出来的时候,战士们捧着水就喊:“司令员,您看这水,比茅台酒还好喝!” 孙继先看着这场景,心里暖烘烘的。 可更大的坎还在后头。1960 年 7 月,苏联突然撤走了所有专家,临走时还撂下句话:“没我们,中国的导弹一辈子也上不了天!” 孙继先看着办公室里堆着的图纸,转过身对技术骨干说:“当年我们用小米加步枪打赢了飞机大炮,今天没他们,咱们用土办法照样能造出导弹!” 他组织大家把苏联专家留下的设备一个个拆开研究,没有先进仪器算弹道参数,就用算盘打。 官兵们白天黑夜连轴转,手指磨出了血泡,缠上布条接着算,没人喊累。 钱学森送来 “金钥匙”,全军掀起学技术热潮那段时间,孙继先被技术难题愁得睡不着觉。 就在这时候,萧华安排他见了钱学森。 见到 “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孙继先打心眼儿里敬佩。 钱学森将《导弹概论》手稿交给他,鼓励早日建好靶场。此后,孙继先日夜钻研手稿,遇到问题就向工程师请教。在他的带动下,基地掀起 “官兵一起学” 的热潮,大家 “土洋结合”,逐渐掌握了导弹技术。 1960 年 11 月 5 日,孙继先这辈子都忘不了这一天。 当 “东风一号” 导弹准确打中 590 公里外的目标时,整个基地都沸腾了。 孙继先站在观测塔上,望着天上导弹留下的尾迹,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他想起三年前在总干部部的那个早上,想起萧华说的 “科技大渡河”,更想起埋在戈壁滩下的 600 多个战友。 他们有的倒在了打井的工地上,有的在调试设备时没了命,没能亲眼看到导弹飞上天。 这次发射成功,不只是中国有了第一枚自己造的导弹,更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有本事保住自己的尊严。 《人民日报》的社论说得对:“这一声响,打碎了霸权主义的核讹诈美梦,中国人民能堂堂正正地挺直腰杆了!” 1990 年,孙继先病逝。按他的遗愿,骨灰葬在了东风革命烈士陵园。 他的墓碑旁边,立着 “两弹一星” 功勋们的雕像,他们一起守着这片用热血浇过的土地。 如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世瞩目,人们不会忘记,这里的奠基之石,是这位不懂导弹技术的老将军亲手埋下的 。

0 阅读:39
受伤的梦娇

受伤的梦娇

受伤的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