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1月1日,陈毅携手夫人张茜回到了阔别了36年的家乡——四川省乐至县视察。
1959年深秋,陈毅元帅与夫人张茜回到了离别三十六载的家乡,四川省乐至县。
当地属于川北丘陵地带,土地贫瘠,石头多。
但在当时,这个并不富裕的地方却被宣传成了整个四川省的先进榜样。
许多人前来参观学习。
距离县城大约五里地的“仙鹤公社”里,有个不小的石山坡,被称作“高产卫星坡”。
陈毅在车上就听说,公社把几乎全部的人力和家当都押在了这块地上。
坡地上,男人们深翻土地,女人们挑担穿梭,像打仗一样搞生产。
陈毅看着这些景象,脸上没什么笑容,眉头不时皱起。
他下车来到“卫星坡”下,挂着拐棍,一步步往坡上走。
随行人员也跟着爬坡。
陈毅边走边问,这山坡以前种的是啥。
有干部回答,以前是种点小麦玉米,但产量稀薄得很。
陈毅又问现在的情况。
干部挺得意地说,全靠公社力量,这荒坡如今变了大模样,今年全县麦子平均亩产过了五百斤,这块高产地更是早早过了千斤大关。
陈毅听完,语气带着几分意味说道,荒坡能过千斤,真是了不起。
到了坡顶,陈毅望望远方,又看看脚下的土地,话不多。
旁边的人以为这位会写诗的元帅在酝酿诗句呢。
就有人开口提议,说您多少年没回来了,家乡变化这么大,不妨作首诗说说乡情吧。
大家也都跟着起哄。
人们都挺好奇,元帅要算什么账呢。
陈毅严肃地指出,这种所谓的高产地,占到整个公社耕地的比例恐怕连五分之一都不到。
你们把所有本钱和劳力都堆在这点地上做样子,另外五分之四的大片地不就荒废了?
这样折腾真能多收粮食?
他接着算账:假如一亩地能老老实实打五百斤粮,五亩地就该收二千五百斤。
你们把宝都押在这一小块高产地上,它真能打出二千五百斤?
说到底,就是为了争那个先进的名头,只能满嘴跑火车了。
陈毅越说越激动。
夫人张茜在一旁轻轻拉了拉他。
陈毅情绪上来,摆开了夫人的手。
他加重了语气说,吹牛皮是不用偿命,可咱们共产党现在掌着舵呢,也跟着这么胡吹,会害死老百姓的。
他用拐杖点了点脚下的山坡地,说这地方种上桑树养蚕不是更合适么?
守着这片石头山硬种粮,这不是舍近求远嘛。
周围听着的人一时都安静下来。
过了一会儿,陈毅稍稍缓了缓,问大家不是要听诗吗。
他沉吟片刻,说了四句诗:今日话乡情,情真意更诚。
好大喜功事,万代招骂名。
在场的人听了,反应各异。
有的惊奇,有的附和叫好,也有的人愣住了。
这首诗很短,道出的却是一位革命者对百姓的牵挂和对务实精神的坚持。
许多年后,乐至县的发展路径也印证了因地制宜的道理。
2023年,有媒体报道指出,当地在农业多元化方面取得了进展,特色作物种植等路子拓宽了乡亲们的增收渠道。
至于陈毅元帅的后人,其长子陈昊苏长期致力于文化和学术工作,特别是红色传统的整理与传播。
2021年,陈昊苏在多个纪念场合发言,强调要铭记父辈“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他作为诗人,也多次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父亲革命精神和家国情怀的继承。
这份传承,如同树根的深扎,让历史的教诲不曾被遗忘。
肥肉埋在饭底下,也得有耐心把它扒拉出来。
事情总得实事求是,才能行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