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亿订单刚引爆行业,9000万天价合同就刷新纪录——人形机器人赛道最近杀疯了!可谁能想到,两年前港股上市的"老大哥"优必选,如今要靠融资24亿港元续命;反倒是宇树、智元这两个后起之秀,一个靠机器狗年销2万台赚得盆满钵满,一个借壳上市股价暴涨6倍。当特斯拉都暂停Optimus量产,高盛警告"5-10年才能商用"时,这场新老之争到底是技术革命还是资本游戏?优必选的落寞,真的意味着人形机器人行业要改朝换代了?
一、从春晚明星到融资专业户:优必选的"老大哥"困境
要说人形机器人圈的"老炮儿",优必选绝对排得上号。四登春晚舞台的荣耀,港股上市的风光,曾经也是媒体口中的"中国版特斯拉"。可如今再看,这"一哥"的帽子怕是有点戴不稳了。2023年亏12.65亿,2024年亏11.6亿,两年亏掉24个小目标,活脱脱一个"亏损专业户"。更扎心的是,去年全年就交付了10台人形机器人,这业绩别说跟宇树的1500台比,连村口修车铺的老师傅都比不过——人家好歹天天能交几台电动车呢!
眼瞅着宇树靠机器狗年销2.37万台,占全球近70%市场份额,优必选怕是肠子都悔青了。早年间公司内部为了技术路线吵翻天,结果眼睁睁错过四足机器人的风口。现在倒好,宇树靠着机器狗赚的钱反哺人形机器人研发,优必选只能靠港股配售"吸血"——去年四次融资19.6亿港元,今年7月又搞24亿港元配售,这哪是融资,分明是在"续命"啊!
最讽刺的是7月18日那个9051万订单,号称"全球最大单笔",可仔细一看采购方"觅亿汽车科技",注册资本才1000万,成立刚半年。这就好比一个刚出社会的毛头小子,突然宣布要向世界首富订购一艘航母,你说这事儿靠谱不?反正资本市场不买账,配售公告一出,优必选股价当天就跌了5%,股民心里门儿清:光靠讲故事撑不起估值了。
二、宇树智元的"闪电战":价格屠夫+资本魔术
要说今年人形机器人圈最靓的仔,非宇树和智元莫属。一个靠"价格屠刀"把机器人卖成白菜价,一个靠"资本魔术"把股价玩出花,活脱脱把科技圈变成了"速度与激情"拍摄现场。
先看宇树,这公司是真会做生意。9.9万的G1机器人直接把行业均价腰斩,65万的H1虽然还是贵,但比起优必选动辄百万的定价,简直是"业界良心"。更狠的是交付能力,去年卖了2.37万台机器狗,人形机器人也交付1500台,相当于每天能造4台人形机器人。要知道优必选两年才交10台,这效率差距,堪比外卖小哥遇上蜗牛快递。
再看智元,这哥们儿玩资本比搞技术还溜。21亿收购上纬新材66.99%股份,借壳上市操作行云流水。复牌后股价直接从8块飙到59块,15天涨了641%,股民们在股吧里狂欢:"这哪里是炒股,分明是参与人类科技革命啊!"可冷静下来想想,智元2024年营收才刚过亿,拿什么支撑200亿市值?要知道特斯拉市值千亿的时候,已经年销几十万辆车了。
最魔幻的还是中移动那个1.2亿订单,宇树智元联手拿下,号称"国内最大单笔"。可拆开一看,智元7800万拿的是全尺寸机器人订单,宇树4600万包含小尺寸机器人、算力背包、五指灵巧手。这就好比两个学生合伙考了100分,一个考65分,一个考35分,虽然加起来很厉害,但单独拎出来,离"学霸"还差得远。更关键的是,这些机器人交付后能不能真干活?别到时候成了中国移动展厅里的"吉祥物"。
三、技术革命还是资本泡沫:人形机器人的"七年之痒"
当宇树智元忙着数钱,优必选忙着融资时,高盛突然泼来一盆冷水:"人形机器人真正商用还要5-10年,未来2-3年效率赶不上人类工人。"这话就像在火锅店里突然端上一盘冰淇淋,瞬间让沸腾的资本冷静了不少。
其实行业老大特斯拉早就用行动证明了高盛的判断。今年7月宣布暂停Optimus量产,理由是"重载灵巧手、关节电机、简化机械结构"这些技术难题没解决。要知道特斯拉有全球最牛的供应链和马斯克这个"科技狂人",连它都搞不定,宇树智元凭什么觉得自己能弯道超车?
再看看这些公司的产品:宇树的H1能后空翻确实酷炫,但让它去工厂搬零件,估计还没干半小时就歇菜了;智元的A2-W直播搬箱子,两班制才搬800个,这效率农民工大哥表示:"我一个人能顶三个机器人。"说白了,现在的人形机器人,更像是会跳舞的"高级玩具",离"工业劳动力"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最要命的是成本问题。一台人形机器人动辄几十万,就算宇树把价格压到9.9万,也比请个工人贵多了。一个农民工月薪5000,十年才60万,买台机器人9.9万看似便宜,但后续维护、编程、升级哪个不要钱?企业又不傻,除非机器人能24小时不睡觉还不要五险一金,否则谁会花这冤枉钱?
四、优必选的警示:别让PPT跑赢了现实
看着优必选如今的落寞,不禁让人想起诺基亚的结局。当年诺基亚说"我们没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就输了",现在的优必选怕是也有同样的困惑。其实它犯的错,每个科技公司都可能犯:
首先是战略摇摆。早期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路线之争,优必选选择押注人形,结果宇树靠机器狗赚得盆满钵满,反过来补贴人形机器人研发。这就好比两家面馆,一家非要做满汉全席,结果被专做牛肉面的对手活活饿死。
其次是商业化能力拉胯。四登春晚确实风光,但曝光度不等于销售额。优必选的机器人要么用于表演,要么用于教育,这些场景根本赚不到大钱。反观宇树,机器狗卖得风生水起,警用、巡检、娱乐全方位开花,现金流哗哗的。
最后是沉迷资本游戏。上市融资、配售股票成了家常便饭,两年融了40多亿港元,却没拿出一款真正爆款的产品。这就像一个学生天天忙着参加各种竞赛拿奖金,却忘了最该做的是把功课学好。
五、未来已来还是未来没来:人形机器人的"渡劫期"
现在的人形机器人行业,就像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资本疯狂涌入,概念炒上天,但大多数公司都会死在黎明前。特斯拉暂停量产,高盛警告5-10年商用,这些都在提醒我们:科技革命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
对宇树智元来说,当务之急是把技术做实。别总想着股价涨了多少,订单拿了多少,先让机器人在工厂里连续工作一个月试试;对优必选来说,与其靠融资续命,不如砍掉那些华而不实的项目,聚焦核心技术突破。要知道当年华为搞5G,也是默默研发了十年才厚积薄发。
对普通人来说,别被那些酷炫的视频忽悠了。现在花9.9万买个机器人,大概率会像当年花5000买台VR眼镜一样,新鲜三个月就扔在墙角吃灰。真想体验未来生活,不如等等看:什么时候小区保安换成机器人了,工厂流水线全是机器人在干活,那才是真的"未来已来"。
最后说句实在话:人形机器人这事儿,该慢的地方得慢,技术积累急不得;该快的地方得快,市场落地等不得。现在的热闹,更像是资本在给自己讲故事。什么时候这些公司开始比谁赚钱多,而不是比谁融资多、股价涨得多,那才是行业真正成熟的开始。至于优必选会不会被挤下牌桌,宇树智元能不能笑到最后,答案或许要等五年后才能揭晓——毕竟,科技史上从来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不断进化的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