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徐悲鸿在香港时,遇到一个德国人售卖四箱古画,当徐悲鸿看到第三箱时,突

趣叭叭 2025-07-26 11:20:06

1937年,徐悲鸿在香港时,遇到一个德国人售卖四箱古画,当徐悲鸿看到第三箱时,突然大喊一声:“下面的不看了,我就要这一件!”对方开口就要1万元,徐悲鸿却不假思索地同意了。

1937年5月,香港街头暑气蒸腾,徐悲鸿的脚步却比烈日更灼热。

他刚结束画展,便直奔德籍马丁夫人的寓所,那里有四箱从中国流出的古书画待售。

前两箱平平无奇,徐悲鸿几近失望。可当第三箱展开时,一幅深褐绢本白描长卷倏然撞进眼底:八十七位仙人衣袂翩跹,线条如游龙惊鸿,朝元始天尊浩荡行进。

徐悲鸿猛地按住画卷,嗓音发颤:“下面的不看了,我就要这一件!”马丁夫人试探开价一万元,他毫不犹豫:“成交!”

徐悲鸿掏空钱袋仅凑出七千元,情急之下,他摸出印章:“我是徐悲鸿!欠的三千,我用七幅画抵!”

马丁夫人虽不识汉字,却从他颤抖的指尖窥见玄机。

她点头应允,暗自盘算:画作转手还能再赚一笔。殊不知,徐悲鸿怀揣离去的,正是失踪千年的唐代画圣吴道子真迹——《八十七神仙卷》。

当夜,张大千、谢稚柳被紧急唤至徐悲鸿住处。灯下画卷甫一展开,二人惊立无言。

张大千指尖抚过292厘米长的绢面,失声赞叹:“非唐人不能为!北宋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尚不及此!”

画中八十七位神仙姿态各异:帝君宝相庄严,神将虬须飞动,玉女裙裾若迎风漾波。

一根根“吴带当风”的线条,将“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盛唐气韵凝成永恒。

徐悲鸿为画卷钤上“悲鸿生命”印,视若性命相托。

1939年新加坡沦陷前夕,他放弃四十余幅自存油画,唯将此卷贴身藏匿,冒死穿越日军封锁线归国。

烽烟乱世中,他办展募资捐助抗战,却始终将神仙卷锁于云南大学宿舍的铁箱。

1942年5月10日,日机空袭昆明。警报声中,徐悲鸿随师生避入防空洞。

待硝烟散尽,映秋院宿舍箱柜洞开,神仙卷不翼而飞!徐悲鸿当场昏厥,醒来后须发蓬乱,血压飙升,含泪写下:“想象方壶碧海沉,帝心凄切痛何深……”此劫成他毕生痼疾。

转机在1944年乍现。学生卢荫寰从成都来信:神仙卷现身一商贾之家!徐悲鸿狂喜欲赴,却怕藏画者毁宝灭迹,遂托友人“刘将军”暗中周旋。

对方勒索二十万银元(相当于今日数千万),他咬牙应允:变卖家产、借贷、昼夜挥毫作画换钱。

临交割时,歹徒竟再加码十幅新作!病骨支离的徐悲鸿在油灯下咳血提笔,十日不眠终凑足赎金。

重逢那一刻,他颤抖着展开画卷:八十七位神仙安然无恙,唯有“悲鸿生命”印被剜去。

劫后余生的国宝,浸透了一位画家两次倾尽家财的赤子肝胆。

1953年,五十八岁的徐悲鸿积劳病逝。

夫人廖静文遵其遗嘱,将神仙卷连同千余件藏品全数捐国。

而今,这幅“足可颉颃欧洲最高贵名作”的唐代白描巅峰之作,静卧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向世人诉说一个真理:国宝之重,重不过守护者的脊梁。

冷眼一瞥:贪婪者视国宝为金山,痴心者以性命作藩篱。

徐悲鸿的“败家”救画,实则是将民族血脉从断流处抢回——那八十七道仙影飘举的衣袂间,舞动着永不低头的华夏魂。

0 阅读:202
趣叭叭

趣叭叭

趣叭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