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不信还有人看到中国潜艇事业“奠基人”邓三瑞,不肯献上一束鲜花,不肯点亮一颗缅怀的心,不肯为这位“潜龙先驱”说一句“致敬深海脊梁”! 1958年盛夏的哈尔滨,29岁的邓三瑞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别去苏联了!海军要造咱们自己的潜艇,你来牵头设计!”系主任冯捷的这句话,彻底改写了中国潜艇史的走向。 那年他刚通过俄语考试准备留学,转身却扎进上海江南造船厂附近一处临时征用的旧建筑,那里连空调都没有,只有堆成山的图纸和一群热血沸腾的年轻人。 “连潜艇实物都没摸过,就敢设计真家伙?”面对质疑,邓三瑞的底气来自交大造船系的硬功夫。1949年他踏进交通大学,恩师郭锡汾在黑板上只写两个大字:“图”与“算”:“造船就这两件事!” 这朴素的真理支撑着他带领哈军工学生,在江南造船厂硬是“算”出了中国第一艘自主设计的水滴线型试验潜艇。 十五米艇身藏着惊心动魄的博弈。当时美国“大青花鱼”号潜艇的水滴造型轰动世界,苏联专家言必称其名。邓三瑞团队果断跟进这个前沿设计,却在电池舱栽了大跟头,试航时电池接连烧毁,刺鼻浓烟弥漫船舱。 “烧!把所有电池烧透才能找到病根!”他咬着牙拍板。旅顺军港的寒风中,这群平均年龄25岁的“学生军”裹着棉衣彻夜改图,连螺旋桨偏角0.1度的流体力学影响都反复计算验证。 1959年末,这艘代号“032”、仅15米长、30吨重的小潜艇在旅顺破浪潜航,中国潜艇首次甩掉外国图纸的桎梏。鲜为人知的是,庆功宴竟是一碗阳春面,海试成功当晚,时任副总参谋长兼哈军工院长的陈赓大将自掏腰包请他们吃了顿简餐。 更传奇的是,这次实验积累的宝贵流体力学数据和设计经验,后来直接催生了1974年下水的我国首艘核潜艇“长征一号”,其水滴线型设计正是源自邓三瑞团队当年的突破。 他总说自己是“蹚雷的”,不是“戴桂冠的”。联合国请他去研究海军军备竞赛,5000美元报酬全换成专业书籍捐给学校;90年代他开创军用智能水下机器人新领域,却把领军位置让给弟子徐玉如:“我种树,你们摘果”。 81岁那年,他颤巍巍站上讲台给毕业生上最后一次党课,黑板写着一生的信仰:“半导体本是砂石,知识让它变成黄金,教育平凡,但价值永恒”。 2020年秋,这位91岁的“深海牧星人”悄然离去。哈尔滨工程大学(原哈军工)校园里,他题写的“大工至善,大学至真”校训依然灼灼如炬。有人说他像潜艇毕生深潜功勋,却始终静默无闻。但当我们看见国产潜艇遨游大洋,听见那守护海疆的无声誓言,那便是写给他的不朽篇章。 本文部分事实引自《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专题报道《邓三瑞:中国潜艇事业的先驱》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我就不信还有人看到中国潜艇事业“奠基人”邓三瑞,不肯献上一束鲜花,不肯点亮一颗缅
帝王心术
2025-07-26 10:29:0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