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谈完就发图,冯德莱恩的举动让西方震惊:这么快就被中方折服? 中欧峰会刚一结束,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便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张她亲自拍摄的北京景象照片,这一举动引起了西方舆论的广泛关注与热议。 路透社等多家西方主流媒体纷纷解读称,这张照片所选场景融合了北京的现代气息与深厚历史底蕴,是一次“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充分体现出冯德莱恩对本次访问的真实感受。部分评论甚至直言,她似乎在本次访问中被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文化魅力所“折服”。 值得一提的是,这与冯德莱恩出访中国前的强硬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时她与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在峰会前多次强调,“中国必须回应欧洲的安全关切”,尤其在俄乌冲突问题上表现出明显施压姿态。 然而,会谈结束后,冯德莱恩在记者会上却语气明显缓和,强调中欧贸易关系已进入“明显转折点”,称双方沟通“坦诚且具建设性”,并在多个议题上达成共识。最引人关注的是,双方决定共同推进“升级版”的中欧出口管制对话机制,若未来遇到问题,供应链支持机制将立即介入,快速响应并解决问题。 尽管峰会最终只发布了一份关于气候合作的联合声明,但西方舆论普遍认为,这已经释放出欧方姿态软化的信号。欧盟此次更倾向于通过磋商与合作解决分歧,而非延续强硬对抗路线。 背景是,在美国不断以贸易战相威胁、可能对欧洲加征关税的压力下,欧盟产业链已处于高度脆弱状态。外媒分析指出,冯德莱恩峰会前的强硬表态更像是一种“谈判策略”,而她此行的成果显示,在面对中国时,欧盟选择了一种更务实、更理智的路径。 至于俄乌冲突问题,冯德莱恩与科斯塔在会后也悄然调整了措辞,不再点名中国,而是泛化为“地缘政治关切”,明显降调。 综上所述,与其说冯德莱恩在中方面前“被折服”,不如说是此次亲访令她更加清醒地意识到现实格局:在当前中美博弈与俄乌冲突叠加的复杂背景下,欧盟的选择空间远比中国狭窄,因此必须更精明、更灵活地应对。尤其是在特朗普有可能回归白宫、美欧关系趋于冷淡的前提下,冯德莱恩的务实转向,或许正是一种战略上的“提前调整”。
在中欧峰会之后!德媒刊文声称,中欧间所谓的“伙伴关系”实在是名不副实,欧洲要认清
【136评论】【3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