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在关税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不断加剧,迫使欧盟做出让步。德国在此背景下对美贸易谈判的立场也发生了显著转变。2023年7月15日,德国总理默茨在巴伐利亚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表示,面对美国日益严苛的关税政策,德国有足够的决心采取报复性措施。他指出,“美国政府不应低估我们采取类似措施应对过高关税负担的意愿”。这一言论不仅展示了德国愈发强硬的态度,也传递出德国不再容忍美国继续施压的强烈信号。
与此同时,德国外长瓦德富尔于2023年7月20日在《图片报》上罕见地发表公开言论,警告美国政府不要加剧与欧盟的关税争端。他强调,“欧盟并非毫无还手之力”,表明德国和欧盟的团结已逐渐成形,不再单纯依赖与美国的谈判寻求妥协。值得注意的是,近来德国与法国在贸易政策上的关系逐步回暖,两国在多个问题上达成共识,尤其是在对美关税问题上,德国的立场开始趋向更加激烈的对抗姿态,逐步接近法国的强硬立场。
自4月美国宣布拟对大部分进口商品征收约20%的关税以来,德国在谈判桌上竭力通过外交手段寻求解决。然而,谈判进展缓慢,经过多轮博弈,问题依然悬而未决。美国则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耐心不足,2023年7月12日,美国正式发函宣布将于8月1日起对欧盟输美商品征收30%的关税,并明确表示这一税率将独立于其他行业关税。这一举措无疑对德国经济构成了重大威胁,尤其是在汽车、钢铁和铝材等德国核心产业方面。
此前,德国在处理与美国的关税争端时,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倾向于通过谈判和妥协来解决问题。德国总理默茨曾公开表示,长期的关税争端将对德国的经济造成严重损害,尤其是出口业。然而,随着美国不断提高关税要求,特别是在汽车关税、钢铝关税等方面的强硬态度,德国的态度逐渐转向了强硬应对。美国的关税要求直接威胁到德国的汽车行业,这一行业在德国对美贸易中占据着三分之一的份额。显然,德国的容忍度已经达到极限。
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和出口国,深知过度妥协可能会使自身经济利益遭受重创。因此,德国在对美贸易中的立场发生了重大转变。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一位德国官员表示,随着美国关税加码,德国的立场也发生了调整,从最初的温和反制转向了更为接近法国的强硬对抗态度。德国领导人曾认为特朗普的威胁是美国为达成协议所采取的最后通牒,但当美国要求欧盟接受更高的关税基准,且未减免汽车关税时,德国的耐性终于耗尽。
在这一背景下,德国开始公开支持欧盟采取“反胁迫工具”,这一法律手段允许欧盟通过贸易投资限制等措施对抗美国的经济霸凌行为。同时,德国政府还要求欧盟委员会准备新的反制措施,包括对美国商品征收报复性关税,以及通过征收数字服务税、限制美国企业进入欧盟公共采购市场等手段进行反击。这一系列举措显示出德国对美国不断加码的关税政策已不再妥协,反而展现出更多的对抗意图。
除了在贸易争端上采取强硬立场,德国政府还与企业界代表共同发布了一个名为“为德国制造”的投资倡议,计划在2028年之前投资6310亿欧元,以提升经济竞争力。该倡议已有61家企业和投资公司参与,计划将超过1000亿欧元的新增投资用于新建工厂、科研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一举措不仅显示出德国增强国内经济竞争力的决心,也表明德国政府对外部贸易环境变化的适应与应对能力。
德国立场的转变不仅意味着欧盟内部愈发强硬的声音,亦可能导致美欧之间的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在与美国的谈判中,欧盟在反制与妥协之间摇摆,试图在谈判桌上争取有利条件。尽管欧盟在经济方面相对依赖美国,且在安全防护方面有赖于美国的保护,但欧盟强硬的立场往往是以进为退的策略,最终目的仍然是与美国达成一致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