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被殖民惯了,就以为别的国家跟她一样都喜欢被人殖民!这位来自迪拜的“女士”也不知那个神经断了,对中国城市设施大放厥词,指责中国城市的霓虹灯“令人作呕”,甚至觉得人们需要被欧洲殖民才能更有品味!
7月,一位外国网友发帖说,看了上海的夜景才知道,中国的基建比美国领先不少。 本来这是句实话,没想到下面一条留言把事儿搅翻了天,留言的是位自称来自阿联酋迪拜的女士,她的话让人听了既错愕又生气。 迪拜女士说中国城市的霓虹灯“令人作呕”,还说要改善这种审美,就得被欧洲殖民才行。 这话一出来,不少人都觉得匪夷所思。 且不说她对中国城市的评价有多片面,单说“被殖民才能有品味”这种话,就透着对历史的无知和一股子说不通的偏见。 怎么会有人把被别人殖民当成值得骄傲的事呢? 其实稍微琢磨一下就会发现,她的话里全是矛盾。 大家都知道,迪拜的夜景那也是出了名的璀璨,霓虹灯的数量一点都不比上海少。 要是按她的说法,霓虹灯多就是“令人作呕”、“没品味”,那迪拜岂不是也成了她嘴里“没品味”的城市?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再说霓虹灯这东西,稍微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它的老家其实是欧美。 最早是欧美的城市把霓虹灯用得越来越普遍,才让这种灯光装饰慢慢传到了全世界。 也就是说,她嫌弃的霓虹灯,恰恰是她觉得“有品味”的欧洲传出来的。 自己追捧的“品味源头”创造了霓虹灯,转头却骂用霓虹灯的中国城市“没品味”,这逻辑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对于迪拜女士的荒唐言论,网友或许和她接触到的信息环境有关系。 有人说,阿联酋那边不少媒体要么是印度人在主导,要么编辑里印度人占了不少。 二十多年前在迪拜看当地报纸,像《Gulf News》这些,里面关于中国的图片新闻,大多是从英美那边转过来的,内容基本没啥好事,不是拍贫民窟就是拍污染,看着就让人不舒服。 部分报纸偶尔能多报道点中国发展的事儿,但也是少数。 而印度人在海外的影响力本来就不小,长期接触这类片面的信息,说不定就慢慢形成了对中国的偏见。 不过话说回来,信息偏见过载也不能成为胡说八道的理由。 这世界上的美哪有标准答案?每个国家、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色,城市风貌自然也该各有各的特色。 中国城市用霓虹灯装点夜景,是为了让夜晚更热闹、让生活更有烟火气,这是中国人自己的审美选择,轮不到别人指手画脚。 把自己的审美标准强加给别人,还扯上殖民说事儿,这本身就是对文化的不尊重。
而翻开历史看看,多少国家曾经遭受殖民统治,那段历史里只有掠夺和压迫,哪有什么“提升品味”的好事? 反倒是这些国家在独立之后,靠着自己的努力快速发展,不光经济上去了,还创造出了不少有高度艺术价值的作品。 就拿城市建设来说,现在哪个国家的城市风貌不是带着自己的文化特色?这些事实都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殖民从来不是什么好事,更谈不上能“提升品味”。 现在都讲究全球化,国与国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应该多交流、多学习,互相借鉴好的东西,而不是搞单方面的指责和输出。 每个地方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都值得被尊重。要是总抱着过去的错误认知不放,觉得被殖民是件光荣的事,那不光是对历史的背叛,更是把自己困在了狭隘的偏见里。 这次的事儿说到底,就是这位迪拜女士对历史不了解,对文化多样性不尊重,才说出了那些让人不舒服的话。 希望她能好好补补历史课,多看看真实的世界,别再被错误的信息误导了。 毕竟,用开放包容的心态看世界,才能真正看懂美是什么样的,才能明白每个国家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节奏和特色,轮不到别人用错误的标准来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