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犹太自治州竟建在中国门口,近百年历史鲜为人知。   提起犹太人,人们

波览历史 2025-07-25 13:13:28

万万没想到,犹太自治州竟建在中国门口,近百年历史鲜为人知。   提起犹太人,人们脑海中往往浮现的是中东的以色列,那个在战火与信仰中屹立不倒的国家。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在中国的东北边境,与黑龙江省隔江相望的俄罗斯一隅,竟然还存在一块被官方承认的犹太人领地——犹太自治州。   这个面积超过3.6万平方公里的地方,不仅历史充满传奇,至今依然保留着独特的文化印记。它的存在,让人不禁感叹世界之大,历史之奇。   犹太自治州的诞生,并非源自犹太民族的自然迁徙,而是苏联在上世纪20年代出于政治、战略与民族政策的综合考量,主动规划的一项宏大社会实验。   当时苏联境内犹太人口高达两百万,分布广泛却缺乏固定居所。为了推进“民族自治”的理念,同时也为开发苦寒的远东边疆,1928年,苏联政府决定在黑龙江对岸设立犹太人行政区。   1934年,该地区正式升格为犹太自治州,成为除以色列外,全球唯一一个以“犹太”命名的行政单位。   这片土地的来历,更让人唏嘘。它原本是中国清朝的领土,属于吉林将军辖区。   19世纪中叶,沙俄趁清王朝积贫积弱之际,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等不平等协议,强行割占黑龙江以北大片疆土,犹太自治州如今的地盘便在其中。   彼时的远东几无开发,可谓人烟稀少、荒草连天。俄国人为了巩固边疆,先是派遣哥萨克军团驻扎,又修建了贯穿西伯利亚的铁路,逐步将这片荒原纳入版图。   苏联在此设立犹太自治区,是希望将犹太人从城市商业活动引导到农业劳动。   政府不仅划拨土地,还提供种子、工具、住房等支持。意第绪语成为官方语言,街道以犹太作家命名,甚至还设立了犹太剧院和报社。   比罗比詹,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站,迅速成长为犹太自治州的行政中心。最鼎盛时期,犹太人口曾达到4万,占当地人口近四分之一。   但纸上描绘的乌托邦,终究抵不过现实的寒冷与荒凉。远东地区冬季严寒、夏季多雨,沼泽密布、交通不便。大   多数犹太人来自城市,缺乏农业经验,面对泥泞的土地和简陋的生活条件,许多人望而却步。建州初期,仅一年就有六成定居者选择离开。   五年内迁入2.15万人,最终留下的不到一半。尽管官方持续投入宣传与援助,犹太自治州从未真正成为犹太民族的聚居地。   文化上的碰撞也逐渐显现。犹太人信奉犹太教,强调社区自治与教育传承,而远东地区以东正教徒和无神论者为主,互相之间难以融洽共生。   再加上1930年代苏联大清洗运动席卷全国,犹太知识分子首当其冲。剧院关闭、学校停办,意第绪语一度被禁止,犹太自治州的文化基础迅速崩塌。   以色列建国后,犹太人心向中东圣地,苏联对外移民管控虽严,但内迁却逐渐放宽。大量犹太人更愿意留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而非偏居一隅的比罗比詹。   1956年,赫鲁晓夫在一次演讲中坦言:犹太自治州的建设没有成功,只留下几处犹太语标识。这句评价,如今听来仍令人感慨万千。   苏联解体后,移民政策彻底放开,犹太人纷纷前往以色列、欧美等地寻求新生活。   1990年代,犹太自治州人口剧烈减少,犹太族群几近消失。截至2020年,州内犹太人口仅剩837人,不足总人口的0.5%。一块以犹太命名的土地,却几乎没有犹太人生活,成为历史的讽刺。   尽管如此,比罗比詹并未完全切断与犹太文化的联系。街头仍可见双语标识,犹太教堂依旧开门迎客,文化节日偶有举行。   甚至还有少数从以色列回流的犹太家庭,在这里重新定居。他们当中有人因为怀旧,有人因经济压力,也有人单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   虽然人数稀少,但他们的选择让这片土地的犹太印记得以延续。   犹太自治州近年来在中俄合作中逐渐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跨境铁路大桥的开通,让它与黑龙江省的联系更加紧密。农业、林业及边贸成为支柱产业,矿产资源也逐步被开发。   虽然经济体量仍小,但比罗比詹在俄罗斯远东的战略地位正逐步提升。尽管犹太元素正在淡化,但这片土地的故事远未终结。   犹太自治州的存在,更像是一段历史记忆的延续。它曾是苏联民族政策的象征,也是犹太人命运沉浮的缩影。   从热血理想到冷清现实,从文化繁荣到人口流失,它承载的不仅是犹太民族的乡愁,也深深镌刻着时代的烙印。 信息来源:犹太人,为何离开俄罗斯犹太自治州?:地球知识局: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0 阅读:25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