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因遭到不公正对待,中国遗传学奠基人李景均毅然离开内陆前往香港,无处可

陌上伊人笑 2025-07-25 11:51:46

1950年,因遭到不公正对待,中国遗传学奠基人李景均毅然离开内陆前往香港,无处可去的李景均,竟然得到了诺奖得主穆勒亲自向美国国务院求情,希望将李景均接到美国! 在20世纪,李景均在遗传学领域上,被称作“中国遗传学之父”,这人早年去美国留学,专门研究群体遗传学。 那时候中国在这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李景均心里装着家国,抗战正打得激烈,他还是咬着牙回到了祖国,就想把自己学的东西用上,给中国的遗传学铺条路。 回国之后,李景均一边在大学里教书,一边埋头搞研究,他带着团队,在中国第一次正经八百地搞起了系统的遗传学研究,之前这块儿可是空着呢。 1948年他写了本《群体遗传学导论》,这书一出来,直接把中国的遗传学拉进了现代科学的门。 不光给农业、医学这些领域提供了理论支撑,还教出了不少厉害的学生,这些人后来在农业和生命科学领域都起了大作用,李景均也凭着这些事儿,坐实了“中国遗传学之父”的名号。 可谁也没想到,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李森科学说”传到了中国,还特别火,这套学说主张“环境决定论”,和李景均一直坚持的现代遗传学理论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那时候的政治环境特殊,李景均的学术观点被当成了“资产阶级科学”,遭到了狠狠的批判。 在北京农业大学,当时的校务委员会主任乐天宇,学着苏联李森科1948年那套,把摩尔根学派打压下去的做法,直接停了李景均教的三门课,都不让他教了,换成了李森的课。 李景均不乐意,公开站出来反驳李森科学说,他说李森科那帮人根本不尊重科学,实验证据当摆设,连实验能不能重复这种最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还把统计学说成是给资本家干活的工具。 可他这么一坚持,麻烦更大了,不光课没了,系主任的职务也被撸了,日子过得特别难。 1950年的时候,李景均实在没办法,带着老婆孩子去了香港,他给美国的朋友写信,想找个工作,信里说了摩尔根遗传学在大陆的难处。 这封信后来登在了《遗传杂志》上,标题还挺扎眼:“遗传学在中国死亡”,这事儿被诺奖得主穆勒知道了,穆勒挺佩服李景均的学问,亲自找美国国务院说情,想让李景均去美国。 最后李景均还真去了美国,在那儿接着搞研究,后来在遗传学、统计学、医学这些领域都做出了不少成绩,1998年还拿到了美国人类遗传学会的杰出教育奖。 李景均走了,对中国早期的遗传学发展来说,真是亏大了,他本来能在中国教出更多厉害的学生,带着大家在遗传学研究上往前冲。 可他这么一被迫离开,中国遗传学研究的步子一下子慢了不少,一个心里装着国家的科学家,最后咋就只能离开呢? 搞科学研究,得有个自由公正的环境,科学这东西,就得让不同的想法碰一碰,才能擦出火花。 李景均那时候,行政上的权力管得太宽,学术上的事儿都插一脚,正常的讨论都没法好好进行,李森科学说本身就没什么科学依据,靠着非学术的办法,就把李景均坚持的现代遗传学给压下去了。 这种情况下,科学家哪能放开手脚找真理,想搞点新东西更是难上加难,只有让科学家能放心说话,凭着科学事实做研究,科学才能有起色。 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能丢,搞科学,就得拿事实说话,靠实验证明,李森科学说经不住实验检验,可那时候就是能到处吃香。 李景均信的孟德尔遗传学说,是经过科学验证的,可在错误的风气影响下,真东西反倒被藏起来了,搞科学就得清醒点,不能被假理论骗了,得一直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才能往前走。 人才是科学发展的顶梁柱,李景均这样的顶尖人才,不管在哪儿,都能给遗传学添把力。他一走,中国遗传学就少了个领头的。 咱们得重视培养人才,想办法把人才引来,给他们搭好台子,让他们能安心搞研究,留住人才,国家的科学事业才能一步步往上走。 科学要进步,缺不了每个科学家的努力,更缺不了全社会对科学精神的看重,现在时代不一样了,更得从过去的事儿里学教训,让科学能在自由公正的地方好好发展。 【评论区聊聊】: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李景均的选择到底是无奈之举,还是另有隐情呢?

0 阅读:0
陌上伊人笑

陌上伊人笑

‌感谢大家关注,我会继续努力,为大家带来更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