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裕华纱厂托儿所的所长叶兰英去买菜,发现菜贩子眼熟,说话带河南口音,经

历史萌乐站 2025-07-25 00:44:04

1950年,裕华纱厂托儿所的所长叶兰英去买菜,发现菜贩子眼熟,说话带河南口音,经过辨认,她发现,此人竟是渣滓洞的所长 叶兰英盯着菜摊前那个弯腰称菜的男人,手里的菜篮子越攥越紧。 这人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褂子,裤脚沾着泥点,看着和普通小贩没两样,可那双三角眼和说话时习惯性歪头的动作,像针一样扎进她心里——这不是当年在渣滓洞作威作福的看守所长李磊吗? 没人知道,叶兰英早年在重庆做地下交通员时,曾多次冒着风险给渣滓洞的同志送情报。 她见过李磊拿着皮鞭抽打狱友,见过他狞笑着宣读所谓的“处分令”,那口夹杂着河南安阳口音的脏话,她这辈子都忘不了。 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渣滓洞发生大屠杀,李磊带着几个心腹趁乱逃跑,成了公安部通缉的要犯,没想到时隔一年,竟在这儿撞见了。 叶兰英强压着发抖的手,装作挑菜的样子蹲下身。 “老乡,你这白菜咋卖?听口音不像本地人啊。”她故意用重庆话搭话。 男人头也没抬,称着菜嘟囔:“老家河南的,遭灾逃过来的,混口饭吃。” 可他说这话时,左手不自觉地摸了摸右耳后——叶兰英记得清清楚楚,李磊右耳后有颗黄豆大的黑痣,当年他打人时被反抗的同志抓伤过,留下的疤痕就在痣旁边。 买完菜往回走,叶兰英的后背全湿透了。 她想起渣滓洞那些牺牲的同志,想起他们托她转交的家信,脚步不由得加快。 回到托儿所,她立刻把孩子交给保育员,锁上办公室门就往派出所跑。 接待的民警起初有些疑惑,觉得一个女所长可能认错人,可当叶兰英说出李磊耳后黑痣、河南安阳口音,以及他左手食指第一节因常年握鞭子变形的特征时,民警立刻绷紧了神经——这些细节和通缉令上的描述分毫不差。 当天下午,民警就化装成买主靠近菜摊。 李磊正给人称萝卜,民警故意碰掉他的秤砣,趁他弯腰去捡的瞬间,一把按住他的肩膀:“李所长,别来无恙?” 男人猛地抬头,三角眼瞪得溜圆,挣扎着要反抗,可看到民警亮出的证件,瞬间像被抽走了骨头,瘫在地上。 搜查时,从他菜筐夹层里搜出了伪造的身份证明,还有一枚国民党军统的旧徽章。 审讯室里,李磊起初还想狡辩,说自己只是普通农民。 可当叶兰英作为证人走进来,一字一句说出他在渣滓洞的暴行——比如1948年冬天,他如何克扣狱友棉衣,如何用辣椒水折磨女同志时,他的心理防线彻底垮了。 他交代自己从重庆逃跑后,一路化名逃窜,先到湖北,再辗转到这里,以为改卖菜就能瞒天过海,没料到会被当年见过他的人认出来。 1951年,李磊被押回重庆公审。 叶兰英作为证人出席,看着台下幸存者们含泪的目光,她知道,那些牺牲在渣滓洞的同志,终于等来了正义。 裕华纱厂的工人们听说这事,都佩服叶兰英的勇敢和细心,说她不仅照顾好孩子,还为烈士报了仇。 叶兰英总说,不是她厉害,是那些牺牲的同志在“指路”。 她当年在重庆做地下工作时,亲眼见过太多同志被李磊这样的刽子手迫害,那些画面刻在骨子里,怎么也忘不掉。 1950年正是全国清查反革命分子的关键时期,像李磊这样潜伏的罪犯不在少数,正是靠着无数像叶兰英这样心怀正义、细心警惕的普通人,才能让这些血债累累的恶人无处遁形。 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李磊的落网,不仅告慰了渣滓洞烈士的英灵,更让人们看到,哪怕经过岁月流转,哪怕凶手伪装得再好,只要有人记得、有人坚持,罪恶就永远藏不住。 这种普通人身上的勇气和坚守,正是那个年代最动人的力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历史萌乐站

历史萌乐站

萌乐相伴,感受历史魅力。